他是中国矿脉勘探之父,从学生时代就奔波在勘查矿藏的路上,为祖国寻得无数矿藏资源;他是矿床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很多成果为国际矿床学权威史奈德洪盛赞,作为经典引入他的著作;他是一介书生,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富国意识,用一生践行了对祖国的承诺。他,就是谢家荣,一个平凡而不虚此生的地质学家。

  谢家荣1898年出生在上海。他的童年,处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童年的经历使他深知一个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而搞工业,离不开矿业的开发,因此,他便有了一个研究地质科学的梦。这颗梦想的种子,在谢家荣初中毕业后终于发芽了。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加上家中兄弟姐妹甚多,父亲要谢家荣去当学徒工,他没有答应。当时,正赶上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到上海招生,他成功考入地质研究所,成为唯一一位以初中学历考取专科学校的学生,开启了他半工半读的求学生涯。

  毕业后,他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由于工作颇有成就,被派送美国留学,192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地质)硕士学位,归国后继续在调查所工作。

  

  谢家荣在地质调查所宿舍看书(20世纪40年代)

  早在学生时代,谢家荣就发表过调查报告。到地质研究所工作后,他进一步拓宽了矿产地质研究领域。随着矿产地质工作的深入发展,他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矿床的分布和成因分类,为我国矿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开展矿床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谢家荣拒绝了日本人的聘任,到湖南任江华矿务局总经理,后又任西南矿产测勘处(1942年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矿产测勘处荒僻多山,时刻处在日机轰炸下,随时要准备搬迁,设备也极为简陋,经费更是不足,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谢家荣鼓励地质人员发扬苦干精神。他领导矿产测勘处在云、贵、川、康一代做了大量工作,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是我国发现矿床最多的地质学家。

  抗战胜利后,南京面临解放时,他身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毅然放弃了去新西兰参加太平洋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组织职工保护财物,亲自参加巡夜,把矿产测勘处完好地交给了解放军。他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并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创办地质探矿专修学校,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急需的地质学家。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省(区)地质局的总工程师,有一半是出自谢家荣的门下。

  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国际石油界普遍把中国当作一个贫油国看待。1956年,谢家荣制作出一幅《中国含油远景图》,在中国划分出了22个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这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石油分布作出的最为全面的预测之一,其中就包括最为著名的大庆油田。

  

  20世纪50年代,学部委员黄汲清(右3 )、谢家荣( 中 )等在我国西部地区考察含油地质。

  他还潜心研究中国的地质矿产问题。1958年,他写成长达10万字的《中国矿产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及今后找矿方向的若干意见》,为中国的地质找矿工作留下了他宝贵的意见。

  20世纪60年代,谢家荣受邀到北大地质学系开设“矿床学专题”课程。当时他年过六旬,仍然亲自带学生到野外实践。1964年,他带学生到江西东乡风林铜矿进行野外考察。当时他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病症,每晚都要服药,枫林矿区沟壑纵横,废石堆很多。尽管这样,谢家荣仍在学生的搀扶下上山、爬坡、下探槽。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将地质人不怕苦累的精神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

  

  谢家荣,就是这样一个时刻把祖国富强放在心中,并用知识和行动去武装祖国的地质学家。可在儿女的眼中,他似乎不是个好爸爸,因为每次出差回家,包里装的都不是给孩子的玩具或零食,而是一块块石头,各种各样的石头。

矿床学巨匠谢家荣:富国记心中 天地任我行

图文简介

当时,正赶上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到上海招生,他成功考入地质研究所,成为唯一一位以初中学历考取专科学校的学生,开启了他半工半读的求学生涯。随着矿产地质工作的深入发展,他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矿床的分布和成因分类,为我国矿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开展矿床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领导矿产测勘处在云、贵、川、康一代做了大量工作,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是我国发现矿床最多的地质学家。1958年,他写成长达10万字的《中国矿产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及今后找矿方向的若干意见》,为中国的地质找矿工作留下了他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