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克明在楼顶做实验

  建立农业化学实验室

  彭克明对化学实验室的经验和操作技能主要得益于其早期在伊利诺大学求学时长期从事土壤黏土矿物对钾固定的研究,他明白拥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对于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意义。1958年,北京农业大学从罗道庄迁校到马连洼新址后,新建的土壤农业化学实验楼条件有了改善。先后建立了农业化学实验室、消化室、定氮室、植物—土壤样本准备室、蒸馏水及重蒸馏水室、同位素实验室、恒温实验室(用于Olsen-P浸提)以及天平室和精密仪器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建立了植物营养实验室。半个世纪以来,农业化学实验室对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的实验专业技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开创国内培养室─渗滤水装置研究方法

  彭克明是国内建议采用田间试验--渗滤水模拟试验--实验室分析三者相结合研究方法的第一人。渗滤水研究又称排水采集研究,他是在一个特制的渗滤采集装置中原位研究肥料中养分的移动、转化、土壤吸附、固定、植物吸收,营养运输等问题的主要设施。这一思路在1962年以后逐步在中国得以实施,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各地农业科学院内已建立多处渗滤水研究装置,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

  提出土壤可以固定铵的假设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彭克明提出了土壤黏土矿物对铵固定的假说,并在农业化学实验室进行了一些前期的预备试验,但是这些研究由于当时的政治运动被迫中止。令人欣慰的是,他提出的假说被以后的科学实验所证实。

  桃李满天下

  彭克明从事高等农业教育近60年,成绩卓著。他知识渊博、学风严谨、平易近人、诲人不倦。他曾讲授过“农业地质”、“土壤学”、“肥料学”、“农业化学”、“土壤化学”、“土壤及农化分析”、“农业化学研究法”、“盐碱土壤改良学”等多门课程。20世纪50至60年代,彭克明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农业化学专业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后来成为中国植物营养学学科的骨干和中坚力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学位制以后,他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国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界,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人格风尚优

  彭克明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努力奋斗的一生。他一生为人处世,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都以“坚定,诚信,博学,宽容”为信条,不论是一名教师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其不图名利,甘于奉献,严谨踏实的态度和作风都值得后人学习与继承。彭克明的学生毛达如、陈伦寿、曹一平在《忆恩师》中写道“虽然彭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导师的风范犹存。”体现在其不图名利回国教学的赤诚上,体现在在其在动乱中仍能坚持科学坚持真理的信仰上,体现在其为人导师,知识渊博,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态度上,更体现在其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上。

  

  1984年6月19日,原农业部部长何康看望彭克明

  虽然,彭先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历经坎坷,但是他始终告诉他的学生们,“真正的科学是无止境的,不是眼前的,而是长远的。我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是在给你们铺好一条路,主要还是靠你们来做”,毛如达说。关于彭克明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不会忘记他高尚的道德风尚,踏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风格,赤诚的爱国之心,还有其花费了一生精力的科研成果,这些都已成为我们的光辉典范。

点亮中国农业化学之光——记土肥大师彭克明(下)

图文简介

彭克明在楼顶做实验建立农业化学实验室彭克明对化学实验室的经验和操作技能主要得益于其早期在伊利诺大学求学时长期从事土壤黏土矿物对钾固定的研究,他明白拥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对于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意义。先后建立了农业化学实验室、消化室、定氮室、植物—土壤样本准备室、蒸馏水及重蒸馏水室、同位素实验室、恒温实验室(用于Olsen-P浸提)以及天平室和精密仪器等。渗滤水研究又称排水采集研究,他是在一个特制的渗滤采集装置中原位研究肥料中养分的移动、转化、土壤吸附、固定、植物吸收,营养运输等问题的主要设施。提出土壤可以固定铵的假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彭克明提出了土壤黏土矿物对铵固定的假说,并在农业化学实验室进行了一些前期的预备试验,但是这些研究由于当时的政治运动被迫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