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周俊出生于江苏东台县的一个两代在农村设馆教书的农村家庭。尽管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但周俊进校后比之前更加刻苦努力。16岁那年,周俊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并考取了三所职业学校。

  从那时开始,周俊便与药学结缘。毕业后,他继续从事调配药剂的工作,曾在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做药剂员,工作不算忙碌且得心应手,但是周俊心中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他逐渐意识到建设祖国不能只靠热情,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1954年,周俊入读华东化工学院(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活使周俊养成了勤奋思考的科研习惯。1957年冬天,周俊到内蒙赤峰厂做麻黄碱生产设备改进的毕业实习,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条件下和工人一起劳动,他通过车间劳动和大量化工计算,发现设备的功效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并对此提出工艺改进的依据。

  周俊还在学校的实验中完成过氯毒素的全合成,在学校受药厂委托建设的乙酰乙酯车间中担任负责人,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大学毕业后,周俊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诧异的决定。他谢绝了来自上海、南京等单位的邀请,毅然奔赴祖国的边疆——云南。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极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云南省拥有高等植物有16,577种,约占全国总数的50%,以其“植物王国”的称号令世界瞩目。周俊觉得,云南的植物资源那么多,在全国是最丰富的,在云南这个广阔天地是大有作为的。

  1958年,周俊远赴云南昆明,到中科院云南分院筹备组报道,得知自己将被分到准备筹建的化学所,先到植物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资源化学组工作,工作地点在一幢由蔡希陶先生和彭加木先生指导设计建造的楼内。在当时国内各植物所都面临着利用传统植物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并因此建立了很多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而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设备和人才资源相对较差,加上交通落后,条件十分艰苦。

  不知道年轻的周俊当时是否想到,自己会从此扎根在云南这片土地上,而这个刚见雏形的植物资源化学组,也将会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可以确定的是,他从没有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如他在文章中所说,“拓荒先行者也许会被一些人遗忘,但历史将不会”:“人们都说云南是各种‘王国’的缩影,我要说她是未知的王国。只有科学能揭示未知,她也需要科学给她活力。老一辈科学家在这里探索未知,探索脱贫之路。我们这一代在这里风风雨雨走了三十多年,只揭示了众多未知的某些问题。它需要第三代第四代继续拓荒。”

周俊院士的植物化学研究之路(上)

图文简介

周俊还在学校的实验中完成过氯毒素的全合成,在学校受药厂委托建设的乙酰乙酯车间中担任负责人,得到了很大的锻炼。1958年,周俊远赴云南昆明,到中科院云南分院筹备组报道,得知自己将被分到准备筹建的化学所,先到植物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资源化学组工作,工作地点在一幢由蔡希陶先生和彭加木先生指导设计建造的楼内。不知道年轻的周俊当时是否想到,自己会从此扎根在云南这片土地上,而这个刚见雏形的植物资源化学组,也将会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可以确定的是,他从没有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如他在文章中所说,“拓荒先行者也许会被一些人遗忘,但历史将不会”:“人们都说云南是各种‘王国’的缩影,我要说她是未知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