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从山村走出来的院士,父母曾仅仅期许他有一技之长。然而凭着无限的求知欲,他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回国时?他援引彭桓武先生的话说,回来不要问为什么,不回来才是要问为什么。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吴岳良一路以优异的成绩实现着人生的跨越。他选择了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核物理。父亲告诉他,要学就学最前沿的,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

  吴岳良谨遵父亲的教诲,他后来选择报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报考的导师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谈及导师,吴岳良侃侃而谈,对于当初的面试场景,更是记忆犹新:“当时问了我们三个基本的问题,我一直有印象。第一个问题:‘对理论物理有没有兴趣?’当然,我说肯定是有兴趣的。接着问:‘能不能吃苦?理论物理是要坐冷板凳的,是要能吃苦的。’当时我想,吃苦对我来说应该没问题吧,农村过来的能吃苦,何况有这样一个机会,所以我下决心能吃苦。第三个问题就是理论物理光靠吃苦还不行的,还要有好奇心,还更有自信,要有奉献精神,要坚持下去做。国际上做得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是没有星期天的。同样到现在,我有时也是这样问我学生这样的问题。”

  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考验一名物理学术研究工作者合格与否的关键标准。吴岳良至今仍将这三个问题作为自我检验、自我反思的标准。正是因为这场面试,周光召先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6年,吴岳良出国读博士。1996年,他选择回国。

  周光召先生对吴岳良等人说,理论物理只有前沿才是最有用的。毕业的学生是不能留校的,必须让他们到国际上去竞争,在竞争中回答你的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然后翅膀硬了,再欢迎回国。“所以当时,他也提倡来去自由,然后鼓励回来。学生以后自己觉得能够独当一面,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了,再回来。当时我在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当时周先生就问我觉得怎么样,是不是可以考虑回来了,我觉得应该是有竞争力了。所以我说可以,当时就决定回来了。”吴岳良说。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涌动在心中的爱国热情,使吴岳良谢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高薪聘请,于1996年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在他的倡导下,物理学界开始有了“朋友圈”。

  2007年12月,年仅45岁的吴岳良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天,他又有了一个重要身份,中国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吴岳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教育上。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得以更大的发展中国的学术事业。

院士吴岳良的科研之路

图文简介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吴岳良一路以优异的成绩实现着人生的跨越。吴岳良谨遵父亲的教诲,他后来选择报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报考的导师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谈及导师,吴岳良侃侃而谈,对于当初的面试场景,更是记忆犹新:“当时问了我们三个基本的问题,我一直有印象。周光召先生对吴岳良等人说,理论物理只有前沿才是最有用的。涌动在心中的爱国热情,使吴岳良谢绝了美国多所大学的高薪聘请,于1996年回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7年 12月,年仅45岁的吴岳良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吴岳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