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群星璀璨的院士群体中,“父子院士”张文佑、张肇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张文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院士。张肇西院士以重夸克偶素强产生和Bc介子研究闻名于世界,是我国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等奖项,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哪些重要经历对张肇西院士影响至深?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如何取得创新突破?两代院士家庭中有哪些科学精神传承至今?

  1940年7月,张肇西在广西出生,随后和家人一起迁居北京,中学就读于北京市第四中学。1958年,张肇西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开始走上了物理学的科研道路。

  1963年大学毕业后,张肇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朱洪元先生,跟随朱先生的这段科研经历为张肇西的粒子物理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研究方法和科研思路让张肇西受益终身。

  1965年8月,在时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组织下,由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四个单位联合组成了“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定期交流与讨论强子的结构问题,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引发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当时,只有25岁的张肇西也参与其中,这段经历对张肇西随后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随后的研究中,张肇西院士率先给出了强产生重夸克偶素的色单机制,率先在理论上计算出b夸克到Bc介子的碎裂函数,算出了最有利于产生Bc介子过程的产生几率和Bc介子的主要衰变道的宽度,及Bc介子的衰变寿命等数据,明确预言了实验发现Bc介子的途径和可能性,直到1998年美国TEVATRON的实验中发现了Bc介子,张肇西院士的理论预言得到验证,成为了理论指导实验发现未发现的粒子的典范。

物理学家张肇西:探索微观世界前沿

图文简介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院士群体中,“父子院士”张文佑、张肇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张肇西院士以重夸克偶素强产生和Bc介子研究闻名于世界,是我国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等奖项,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大学毕业后,张肇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朱洪元先生,跟随朱先生的这段科研经历为张肇西的粒子物理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随后的研究中,张肇西院士率先给出了强产生重夸克偶素的色单机制,率先在理论上计算出b夸克到Bc介子的碎裂函数,算出了最有利于产生Bc介子过程的产生几率和Bc介子的主要衰变道的宽度,及Bc介子的衰变寿命等数据,明确预言了实验发现Bc介子的途径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