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概述

  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感受到不同波长的刺激时,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1860年,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照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2

  理论评价

  杨-赫颜色理论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Marks, Dobelle & MacNichol, 1964)。在实验中,将直径为2微米的光束聚焦在单一椎体细胞上,然后分析单一椎体细胞的吸收特性。结果发现,一组椎体细胞能吸收波长约为450nm的光(蓝),另一组能吸收波长约为540nm的光(绿),第三组能吸收波长约577nm的光(近似红光)。这些受纳器分别叫做短波、中波和长波受纳器。1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例如,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患者把光谱的短波 部分看成蓝色,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和绿经验。而三色理论假定黄是由红、绿混合产生的。按三色理论,这种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椎体细胞,因而这种病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的经验,但是这和病人的实际色觉经验不符合。

  色彩种类原色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原色只有三种,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品红(明亮的玫红)、黄、青(湖蓝)。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时相加得白色光。颜料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调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为常用的颜料中除了色素外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所以两种以上的颜料相调和,纯度就受影响,调和的色种越多就越不纯,也越不鲜明,颜料三原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种黑浊色,而不是纯黑色。

  间色

  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间色也只有三种: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湖蓝),有些彩色摄影书上称为“补色”,是指色环上的互补关系。颜料三间色即橙、绿、紫,也称第二次色。必须指出的是色光三间色恰好是颜料的三原色。这种交错关系构成了色光、颜料与色彩视觉的复杂联系,也构成了色彩原理与规律的丰富内容。

  复色

  颜料的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的间色(红与青、黄与蓝、绿与洋红)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红灰、黄灰、绿灰等(此处表示列举省略)灰调色。

  由于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这样便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色光中没有复色,二是色光中没有灰调色,如两色光间色相加,只会产生一种淡的原色光,以黄色光加青色光为例:

  黄色光+青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白色光=亮绿色光

杨-赫颜色理论

图文简介

1860年,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颜料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调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为常用的颜料中除了色素外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所以两种以上的颜料相调和,纯度就受影响,调和的色种越多就越不纯,也越不鲜明,颜料三原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种黑浊色,而不是纯黑色。由于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这样便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色光中没有复色,二是色光中没有灰调色,如两色光间色相加,只会产生一种淡的原色光,以黄色光加青色光为例:黄色光+青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白色光=亮绿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