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自我与记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 ,记忆创造了并影响着自我 ;另一方面 ,自我也创造了并影响着记忆 。 关于自我对于记忆的影响作用 ,一个具体表现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 self - reference effect) ,它指的是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 ,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任务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 。 这一现象由罗杰斯(Rogers T B)1977年首次发现 ,并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证实。 在这类实验中 ,被试需要将呈现的语词等材料与自我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加工 。例如 ,给被试呈现人格特质形容词“勤劳”,要求其判断“‘勤劳’这个单词是否适合描述你自己?”。 与自我参照加工相对照的任务是他人参照加工 ,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单词是否适合用来描述他人 ,如“‘勤劳’这个单词是否适合描述鲁迅”等。典型的结果是 ,自我参照加工任务下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他人参照加工或者语义加工等其他类型的任务 。
实验研究行为实验研究
自我参照效应这一概念自提出迄今已有30年研究历史 ,在研究内容、实验指标、研究范式等方面都得到了众多新的发展。其中,Conway等人(1995)将Tulving于1985年提出的带R/K判断的再认范式引入到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中。
该范式要求被试对再认出的记忆项目进行“记得”(remember,R)或“知道”(know,K)的判断。所谓“记得”指的是不仅能够回忆出某个记忆项目 ,而且能够回忆出与该项目有关的一些具体细节 ,反映的是情景记忆能力 ,代表着自我觉知成分(autonoetic consciousness);“知道”指的则是认为自己在学习阶段中见过该项目、感到面熟但却回忆不出具体的细节 ,它反映的是语义记忆能力,代表着一般觉知成分(noetic consciousness)。结果表明, R/K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
朱滢和张力(2001)在研究中纳入了文化这一变量,发现对于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中国被试来说 ,参照自我进行记忆加工与参照母亲进行加工的记忆成绩相当 ,由此说明中国人的自我结构中可能包含有母亲成分。
杨红升、朱滢等人(2004)则通过将自我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而进一步证明了自我参照优势效应的稳健性 ,他们的研究发现 ,经过自我参照加工的材料没有因对相关材料进行的提取而被抑制 ,即不容易出现提取诱发遗忘现象。
脑成像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又被用于脑成像领域研究自我的脑定位问题。目前国内也已经出现了运用这一范式探讨中国人自我脑机制的研究。例如,张力等人(2005)以中国被试进行的研究发现,当和他人/语义加工进行比较时,自我参照激活了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而其中更值得注意的一个结果是,在和母亲参照加工条件进行比较时,自我参照条件下内侧前额叶却并没有出现更强的激活,由此从生理机制上证明了中国人的自我结构中可能包含有关于母亲的表征。
群体参照实验研究
后来又有研究者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杨红升、黄希庭(2009)研究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 ,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 ,表现出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 ,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参照记忆
图文简介
典型的结果是,自我参照加工任务下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他人参照加工或者语义加工等其他类型的任务。2005)以中国被试进行的研究发现,当和他人/语义加工进行比较时,自我参照激活了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而其中更值得注意的一个结果是,在和母亲参照加工条件进行比较时,自我参照条件下内侧前额叶却并没有出现更强的激活.后来又有研究者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现出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
- 来源: 科普中国
- 上传时间: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