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061 篇文章
5点半上课铃声还未敲响,气氛却不同往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西2-306教室里回荡起厚重的脚步声,只见健步走来一位身形瘦削却气宇轩昂的老师,他就是我们的潘龙飞教授。与其他授课老师不同的是,潘教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是急诊科专家。潘教授不远千里来教授《医学传播学》,这门课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怀着敬意,18级临床专业的于霄同学对潘教授进行了采访。 潘教授闪亮登场 Q 于霄: 潘教授,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做医学传播,是怀着怎么样的初衷呢? 潘教授:第一,我希望把重症疾病相关的急救知识普及出去,不是仅仅局限于医务工作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识别病,怎么自救。第二,是想借这个机会,宣传一下“人文”两个字。我觉得不能给老百姓一个麻木冷漠的医生形象,医生应该是要有人文情怀的。 Q 于霄: 潘教授,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医疗水平已经很高,但医学普及这一方面依然有着不全,不广,不精的问题,您觉得从不同层面可以进行什么措施? 潘教授: 国家层面呢,自然要完善体制的改革。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层面,尤其是媒体力量。因为如今自媒体时代,利用媒体传播会有受众广,传播量大,速度快等优点。其实呢,我觉得在学校层面,医学院校的师生教学也非常重要,利用人们的口口相传也是很好的传播方法。 Q 于霄: 您在科普过程中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什么呢? 潘教授: 我记得吧,在北京急救中心有一位教授,我特别崇敬。他在忙于工作之余,努力宣传心肺复苏,奔走于各种学术论坛,医学高校,甚至卫生服务中心,大街小巷,而且都是无偿的。我觉得中国就缺少这样的人。 Q 于霄: 对医学传播者,您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他们自身的素质呢? 潘教授: 我觉得有两点,从学生角度,要自己认真的去学,更要思考一些如何把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专业知识。从老师的角度,我觉得要教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如何引导,如何高效诊断,不要枯燥地传授专业知识,毕竟专业知识书上都有,但是经验书上是学不到的。我认为这样更有利于素质地培养。 选修课座无虚席 医学传播学选修课自9月10日开设以来,受到了交大学子的广泛欢迎。参与授课的15位老师包括了8位主任医师,7位副主任医师,堪称阵容豪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授课专家均没有课时费,甚至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这充分反映了专家们对本次医学传播学课程的重视和教书育人的高尚品格。目前,由课程负责人王韬教授等领衔的《医学传播学》专著已经出版,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我们期待医学传播学能够尽快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 课间欢乐多 专家介绍: 潘龙飞,男,副主任医师。 曾于2011年赴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台北荣民总医院交流访问。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理事;西安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陕西分会(陕西血管联盟)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委;《临床与病理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特邀审稿人;《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安徽医药》、《华西医学》、《现代医学》、《协和医学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审稿专家。从事急诊医学临床工作十余年,近年来,致力于胰腺炎、心血管急症、肺栓塞、急危重症抢救技术等相关领域研究,对各种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有丰富经验,擅长急慢性胰腺炎、心血管急症以及各类中毒的救治。主持科研项目4项,参与多项;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副主编专著2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