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8月以来,我国多省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据农业农村部网站信息,截至2019年1月16日,全国共发生102起疫情,分布在24个省份、74个地区、84个区县。疫情的发生令不少人谈“猪”色变,关于非洲猪瘟的流言也甚嚣尘上。那么,非洲猪瘟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非洲猪瘟病毒被称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人民网科普中国就此采访了权威专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黄保续,请他一一破解猪瘟“迷雾”。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8年9月17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市场监管局太湖所的执法人员正在某大型购物商场内进行猪肉安全检查。(谭云俸/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猪科动物身上的感染病,具有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等渠道侵入生猪体内。黄保续解释称:“发病猪的各种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血液都含有非洲猪瘟病毒,并可污染其接触到的圈舍、器具、垫料、饲料和车辆等。其它生猪接触到已感染的猪或其污染物,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餐厨剩余物时也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此外,带毒的钝缘软蜱、蚊子叮咬也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那么,猪科动物在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出现哪些明显症状呢?黄保续介绍称,根据病毒的强弱,受感染的猪科动物会出现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症状。其中,最急性型症状通常表现为猪无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典型症状主要包括高热(40.5~42℃)、猪皮肤发红发紫、有出血点、呕吐、口鼻出血、便血、母猪流产等;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是症状较轻,死亡率低,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而慢性型症状则表现为猪体型消瘦,体温偶尔升高,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溃疡,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能出现坏死。
但黄保续表示,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可达21天,即有些生猪在感染后三周方陆续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而病毒在这期间可通过多途径扩散。由于非洲猪瘟病毒致死率可达100%,因此被认为是养猪业的第一号“杀手”。
受访专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黄保续
相关链接:
非洲猪瘟病毒如何防控?疫苗难度大仍要靠综合手段
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失控、猪肉断供?听听专家怎么说
非洲猪瘟“传猪不传人” 食用猪肉无需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