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小麦生长发育受阻或减产。而山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势复杂,形成了小麦生产中农业气候灾害多、频繁发生、受灾分布范围大的特点。其中,干热风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通过高温、低湿引起农作物生理干旱,风力进一步加重了危害程度。本期就干热风的危害类型、发生规律与特点、防控减灾措施等问题,专门邀请山西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董方红做了详细介绍。

记者:由于山西省地势特殊,小麦生产中灾害频繁发生,其中干热风也是山西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请问董老师,干热风是一种什么样的灾害?

董方红(以下简称董):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具有干、热、风三个气象要素特征的农业气象灾害天气。干热风危害的实质是高温、低湿引起农作物生理干旱,风只是加重了危害的程度。干热风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危害小麦的主要时段是开花灌浆期。

小麦开花期遇干热风,可使花药破裂,不能进行正常授粉,造成不实小穗数增多;灌浆乳熟期遇干热风,使灌浆速度减慢,甚至停止灌浆,严重影响淀粉粒的形成,造成籽粒瘦秕,产量下降;黄熟期遇干热风,使小麦出现“早熟”现象。干热风危害使千粒重一般比平均值降低1~3克,严重时降低3~5克,减产幅度一般在5%~20%。

记者:小麦干热风分几种类型呢?

董:小麦干热风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1)高温低湿型。在小麦开花和灌浆过程中均可发生,是北方麦区干热风的主要类型。特点是高温低湿,干热风发生时温度猛升,空气湿度剧降,最高气温达32℃以上,甚至可达到37℃~38℃,相对湿度可降至25%~35%以下,风力在3~4米/秒以上。另一特点是,气象要素值昼夜变化不大,白天干热难忍,夜间继续维持干热。这种高温低湿天气使小麦芒尖干枯炸芒,颖壳呈灰白色或青灰色,叶片卷曲凋萎。这类干热风发生的区域广,能造成小麦大面积干枯逼熟死亡,对小麦产量威胁很大。

(2)雨后热枯型。一般发生于乳熟后期,即小麦成熟前10天左右。特点是雨后出现高温天气。即在高温季节,先有一次阵性降雨过程,雨后猛晴,温度骤升,形成高温蒸热,危害小麦正常生理活动;有时是长期连阴雨后,气温骤升,使处于灌浆后期的小麦生理功能急骤衰退,出现“蒸死”逼熟,造成小麦青枯死亡。这种干热风发生区域虽然范围较小,但造成的危害较大,一般可使千粒重下降4~5克,减产10%~20%以上。

(3)旱风型。特点是风速大,与一定的高温低湿组合,对小麦的危害除了与高温低湿型相同外,大风还加强了大气的干燥程度,促进农田蒸散,使叶片卷曲呈绳状,叶片撕裂破碎。主要发生在多风地带,干旱年份出现较多。

记者:在山西省小麦区,干热风天气有怎样的发生规律与特点呢?

董:全省各小麦产区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干热风天气出现,以南部冬麦区较严重,中部盆地次之。这是影响小麦粒重的最主要的灾害天气之一。

山西省春季干旱少雨,5月上中旬气温急骤上升,进入高温期(旬内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超过5日以上),至6月上旬为小麦生育期最高温时期。同期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8倍,相对湿度≤30%的天气占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20天的50%以上。这种干旱气候,是干热风天气出现的基础条件。

山西干热风的发生,以干、热、风混合类型为主,即高温、低湿、大风同时出现。以高温低湿型、旱风型为主,兼有雨后热枯型。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频率高,强度大。大气环流活动与山西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点配合,易形成干热风天气。

第二是小麦主产区受害重。干热风受地形影响大于纬度影响,中南部多个盆地是山西主要产麦区,受干热风危害重;面积小的边山丘陵区则危害轻,1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区麦田受害很轻。

第三干热风发生时间高峰与小麦产量形成关键时期相吻合。发生在5月上中旬至6月中旬期间的干热风频率高达80%左右,干热风成灾率非常高。

第四是雨后热枯型发生次数少,但对产量危害重。当干热型与青枯型同一年相间发生(混合年型)时,则危害更重。

记者:受干热风危害的小麦植株有什么表现症状?干热风的危害机理又是什么呢?

董:小麦植株受害症状主要表现为:芒尖干枯,部分炸芒,护颖或全颖呈灰白色,叶片、叶鞘发灰失去光泽,叶尖干枯,全叶卷曲,重者全株萎蔫成灰白。

危害症状由穗尖、叶尖最初表现,全植株由上部向下部发展。青枯型危害症状表现为叶片脱水、青干死亡,芒和颖壳青干,穗、茎呈灰白色带浅绿,穗下节间和茎节为暗绿色。

症状发生顺序首先是穗下茎由正常绿色变为青灰色,接着顶部小穗枯萎、炸芒,颖壳灰白失去光泽,最后叶片枯萎卷曲,全株死亡,籽粒秕瘦皱缩。

干热风危害植株症状的表现是植株内部生理活动受到干、热伤害的综合反应。

干害、热害共同胁迫导致叶片蛋白质成分破坏,细胞膜正常透性受损,电解质外渗,植株蒸腾强度急剧加大,大量失水造成水分亏缺,破坏了植株的水分平衡,一系列正常生理活动受阻。

如叶绿素形成能力降低或解体,光合速率下降,酶活性降低,蛋白质含量下降,根系吸水能力降低等等。

记者:防御小麦干热风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您能重点介绍一下么?

董:可以。干热风的防御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改善麦田的小气候环境,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可以调节麦田温湿度,减弱风速,能有效减轻危害。在路边、渠边、田边、村边四旁植树造林,高大乔木减低风速,减少了蒸发,也有降温作用。适当的林麦间作、麦粮(高秆作物)间作(小麦玉米带状植株,棉麦间作等)都有改善小气候环境条件的效果。

(2)选用抗性强小麦良种。不同小麦品种对干热风的抗性不同,抗逆能力强的品种具有抗旱、耐高温、落黄好、早熟、灌浆速度快、粒重稳定等特点。在干热风重发区,抗干热风特性是选用品种的重要指标,品种早熟具有躲避作用。

品种布局上,早、中熟品种比例合理搭配,尽量避免晚熟品种。小麦品种在考虑丰产性同时,都应选择对干旱和干热风逆境适应性强的品种,避免在干热风危害时造成的严重减产。

(3)适期播种。在重发区应适当调整播种期,利用播期调节生育进程,可适当偏早播种,促早熟,避免晚播晚熟。

各地干热风发生时间的规律有一定差异,通过选择品种和播期调整,使生育进程中干热风敏感时期避开当地干热风发生的高峰期,减少危害机率。

(4)及时灌溉。浇水可以有效降低麦田小气候温度、增加湿度。一般表土层可降低3℃~5℃,株间温度可降1℃~2℃,相对湿度可提高10%,减少植株蒸腾耗水强度,特别是在土壤干旱和干热风双重发生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缓危害。

灌水时期应掌握在灌浆过程中的乳熟期至蜡熟期期间,灌水最好在干热风常年频发期之前进行,水利条件好的可连续浇麦黄水。

(5)叶面“三喷”。小麦中后期叶面“三喷”(喷肥、喷药、喷生长调节剂),对预防干热风危害有积极的作用。

叶面“三喷”可以改善植株营养,防治病虫害,提高植株生理活性,增强作物抗逆能力。

一般选用浓度为0.2%~0.4%磷酸二氢钾与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配合喷施。

(6)其他栽培措施。如调节合理的群体结构、麦株个体发育健壮、氮磷钾合理比例的营养供应等。其中特别应注意避免因氮肥过量或不平衡或施用偏晚,引起植株氮碳代谢失衡,造成贪青晚熟,抗逆性减弱,加剧了干热风危害。

在肥沃水地麦田,发育后期应适当控制水肥,才能保证正常成熟。旱地麦田在干旱年份,增施有机肥、控制氮素化肥、增施磷肥。若氮素化肥过多,如后期干旱时,干热风更易引起青干危害。



编辑:孙苑琪

作者:孙苑琪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 董方红

[原创]山西省小麦种植区防控干热风灾害技术要点

图文简介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小麦生长发育受阻或减产。而山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势复杂,形成了小麦生产中农业气候灾害多、频繁发生、受灾分布范围大的特点。其中,干热风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通过高温、低湿引起农作物生理干旱,风力进一步加重了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