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上月发布了新版关于噪音风险的指南,评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噪音风险,设置了不同噪音对人类健康的安全限制。这份指南更新了2009年版的内容,除了上一版涉及的公路交通、铁路和航空噪音外,又增加了风力涡轮机和休闲娱乐活动噪音两项内容。这一报告的发布,使得噪音污染的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如何判断声音是否属于噪音污染?噪音污染都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音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地组合而成的。但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音,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它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噪音,因此,即使是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的状态、心情时,对其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音。当噪音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了噪音污染。
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噪音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又一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音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据介绍,萦绕在耳边的各种噪音会使人们不得安宁,难以入睡,以至于心情烦躁,造成失眠,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即使是40~50分贝的噪声干扰,人们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而70~100分贝的声音会让人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甚至造成事故的发生;120分贝以上,则会导致全聋。
另外,《高血压杂志》曾公布过一项荟萃分析,该分析显示,噪音暴露可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且噪音越大,患高血压的风险越高。这项分析纳入了32项相关的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近26.5万例受试者。汇总分析表明,在噪音环境中居住或工作的人,高血压发生的风险比一般人增加了62%。研究者还发现,噪音大小与高血压风险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噪音每增加10分贝,高血压发生风险会增加6%。
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噪音的侵害呢?
1.减少或降低噪声污染的来源,如在工作场所中,加强对噪声源的隔离;
2.在家庭装修时合理分配打钻等工作的时间,不在午休时间和夜间进行施工;
3.在路上开车时避免长时间的鸣笛,减少噪声的发出。
需要注意的是,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无法降低噪声的强度,就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在噪声环境中所在的时间。
本文由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阚海东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健康、环境流行病学、健康风险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