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指不翻动土壤的农田耕作作业,在不打乱原来土层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机械来松动土壤,加深耕作层,打破犁底层,进而创造虚实并存土壤构造的耕作技术。

1、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技术的意义

众所周知,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由于农民长期采用小型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旋耕作业,年复一年的机具碾压,人踏畜踩,土壤受重力作用,耕作层中铁质胶体随水分下移;大量不科学施用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低,冻、融、涨、缩等自然力的综合作用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坚实度高,密度大,孔隙度低,透水性差。大大减弱了耕作层和心土层之间水分与肥力的流通。这样,遇到雨季集中,会形成地表泾流,使大量耕作土壤被冲蚀。在干旱天气,坚硬密实的犁底层又使底层水分难以向耕层移动,土壤自我调节水分能力差,使农作物的根系难于发育,从而成为增产的一大障碍。

大量实践表明,实施机械化深松技术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对解决旱区农业制约“瓶颈”、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效以及改善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可有效地打破长期以来犁耕或灭茬所形成的坚硬犁底层,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②可极大地提高土壤蓄积雨水和雪水的能力,在干旱季节又能自心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从而可大大地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和流淌损失,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降水资源。③可有效地排涝、排除盐碱,尤其适于黑土层浅、不宜翻地作业的地块。④与其他作业相比较,机械深松阻力小,工作效率高,从而能够降低作业成本。⑤可使雨水和雪水下渗,并保存在0~150cm土层中,形成巨大土壤水库,使伏雨和冬雪春用、旱用,确保播种墒情,有效实现“天旱地不旱,一次播种拿全苗”。⑥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因翻地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减少环境污染。

2、深松作业的种类

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全面深松2种,按作业机具结构可分为凿式深松、铲式深松、振动深松等。不同深松机具因结构特点不一,作业性能也有一定差异,适用土壤及耕地类型也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讲,以松士、打破犁底层作业为目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为主要目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有些种类的机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点,如全方位深松机、振动深松机等,具有犁耕阻力小、松土效果好、蓄水保墒能力强、松士深度大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

2.1  局部深松

局部深松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①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②作业要求。宽行作物(玉米)深松间隔40~80cm(最好与当地玉米种植行距相同),深度为23~30cm,在播前或苗期进行,苗期作业应尽早进行,玉米不应晚于5叶期;密植作物也可以局部深松,但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应在深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或采取带翼深松机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层全面深松,深松间隔40~60cm,深松深度为23~30cm,在播前进行。③配套措施。天气过于干旱时,可进行人工造墒。④作业周期。一般每2~3年深松1次。

2.2全方位深松

全方位深松机是种全新的农田深松作业机具,它适用于旱作或稻麦两作地区。具有犁耕阻力小、松土效果好、蓄水保墒能力强、松士深度大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选用全方位深松机,根据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①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②作业要求。深松深度为35~50 cm,在秸秆处理后或播种前作业,作业中松深致,不得有重复或漏松现象。全方位深松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深松后的土壤体积密度为12~13g/cm3,适宜作物生长发育;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大5~10倍,能在1h内接纳100mm左右的降雨而不出现地表积水或径流;在干旱季节又能自心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对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防止返盐均有明显的效果。全方位深松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深松作业的原则

深松作业应根据土壤墒情、耕层质地情况具体确定。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对于耕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些;否则,宜浅些。②对于作业季节土壤含水量较高、比较黏重的地块,不宜进行全面深松作业,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机作业,以防来年出现坚硬干结的垡条而无法进行耕作。③机具作业入士时,应随机车行进入土。④机车行进中不得急转弯和倒车,以防损坏机具。⑤深度应以35~45 cm为宜,不宜过浅(小于30cm),以利于土壤水库的形成和建立,达到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排涝)的目的。


编辑:马宇飞

审核专家:当代农机杂志社高级工程师 黄若忱

[原创]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

图文简介

阐述了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技术的意义、深松作业的种类、深松作业的原则,提出了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