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在吉林省是仅次于大豆的第二大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hm2以上。由于品种老化、退化严重、栽培管理粗放、连作重茬病害重、植物早衰,致使花生单产很低,种植经济效益不高,从而抑制了花生产业的发展。现根据试验和生产示范总结出一套花生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供参考。
1、整地
1.1 地块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或砂土,3年内未种过花生或其他豆科作物。前茬最好是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通透性较差的土壤,可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以改良。土壤pH值为6-7.5。
1.2 整地要求 秋季深翻整地,翻深20~25cm,达到熟化、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病虫害目的;春季整地一般在春分后清明前进行,浅耕10~15cm,做到随耕随耙保底墒。耕后耙细达到土壤平整细碎、无坷垃、无根茬。
1.3 整地标准 做到耕翻及时,深度一致,行向直,不乱土层,不漏耕重耕,垡片翻扣严密,不漏土边、地边,减少开闭垄。
2、施肥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农家肥与化肥结合整地做底肥一次性施入,每公顷施腐熟农家肥3万~4.5万公斤、硅钙肥 200kg、磷酸二铵220kg、尿素75kg、硫酸钾210kg,或者施用相当元素含量的复合肥。
3、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或中早熟、产量潜力大、综合抗性好,并已通过国家或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鉴定)委员会审定、认定或鉴定的品种。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及周边地区露地栽培的以红粒型品种为主,如扶余四粒红、扶花1号、扶花3号,搭配白沙1016、吉扶3号、花育20号等;吉林省西南部地区四平双辽露地栽培的以白沙1016、花育20号为主,搭配四粒红、扶花系列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的选用花育22号、花育25号等。
4、种子处理
4.1精选种子 剥壳前带壳晒种2~3d,播种前10~15d剥壳。剥壳时随时剔除虫、芽、烂果。精选子仁大小均匀一致、饱满,于播种前7d做发芽试验。
4.2 拌种 用药剂拌种,晾干种皮后播种,防治地下害虫;用种子量0.4%的钼酸铵,制成0.6%的溶液,喷雾到种子上,边喷边拌匀,晾干种皮后播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5、播种
5.1 播种期 露地栽培5月10-20日为最佳播种期,连续5d土温稳定通过12℃、耕作层土壤手握能成团、松手落地自然散开即可播种;地膜覆盖栽培要重镇压提墒蓄水,确保底墒充足, 5月1~10日为适宜播种期。
5.2 种植密度 露地栽培单垄种植,垄宽65cm,穴距15cm,每穴播2粒种子;地膜覆盖85~90cm大垄双行栽培,每垄2行,垄上行距35~40cm,穴距15~17cm,每穴播2粒种子。
5.3 播种 露地栽培垄面平整,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度3~4cm,播后及时镇压,然后在垄体表面喷施除草剂,每公顷用70%都尔乳油2.0kg或90%都尔乳油1.5kg,兑水750kg封闭除草;覆膜栽培主要采用先播种后覆膜的方式,播种后将垄体整平、整细,达到没有茬子和土坷垃的状态,然后在垄体表面喷施除草剂,除草剂用量同露地栽培。喷药后立即覆膜,膜要拉紧,使膜紧贴垄面,间隔取土压膜,两侧压严。
6、田间管理
6.1 查苗补种,开膜引苗 露地栽培,一般播种后12d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及时检查,若发现缺苗、断条应立即催芽补种,以保全苗。地膜覆盖栽培,一般10d左右就能顶土出苗;当花生子叶破土顶膜时,应及时引苗出膜;引苗应选在晴天的中午进行,阴雨天或大风天不宜引苗。
6.2 清棵蹲苗 花生苗出齐后,用手或小扒锄及时清棵,将幼苗根际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叶外露,做到齐一块清一块。
6.3 中耕培土,及时除草 做到3铲3趟,第1次在苗期,中铧深耕浅上土,疏松表土,清除早春杂草;第2次在始花期,中铧耕作,比第1次稍深,少上土;第3次在开花期,大铧深耕,稍多上土,有利于果针下扎入土。于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每 公顷用70%都尔乳油2.0kg或90%都尔乳油1.5kg,兑水750kg均匀喷洒土壤表面。
6.4 叶面追肥,促生长、防早衰 在下针结荚期,喷施800 倍壮饱安、子满堂、粒粒饱等药剂促果饱、增果重。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保绿王、大肥王或每公顷用0.15kg尿素兑水15kg,喷施2-3次,提高叶片活力,延长功能叶片期,控制植株早衰。
6.5 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7月中下旬发病,初见病叶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防治,每10~15d喷1次,连续2-3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还要及时防治各种地下害虫及蚜虫。
6.6 适时收获 9月20日开始收获,当植株下部叶片发黄,部分脱落,收获时荚果果壳网纹清晰,海绵层有黑色光泽时应及时收获,过晚易掉果。起收后将花生放在垄上晾晒5~7d,3d翻动茎棵1次,晒至七八成干,然后脱果,荚果继续晾晒至子仁含水量降到8%以下,达到安全水分时,即可贮藏或销售。严防初霜打果。
编辑:贾永霞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石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