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锈病主要有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我国以条锈病发生最为严重,叶锈病和秆锈病分布也较广泛。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锈病能迅速传播,爆发成灾。在锈病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减产30%左右,在特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

[症状识别]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叶鞘、茎、穗、颖壳和芒。叶锈病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叶鞘。轩锈病则主要发生在茎和叶鞘上,叶片和穗部也有发生。

三种锈病最初都在发病部位生成小型的褪绿病斑,随后发展成为黄色或黄褐色的疱斑,即锈菌的夏孢子堆。最初疱斑上有叶表皮覆盖,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铁锈色的粉末,即锈菌的夏孢子。生育末期或叶片衰弱后在发病部位还形成另一种黑色的疱斑,称为冬孢子堆。根据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的特点,可以识别和区分3种锈病。

条锈病的夏孢子堆最小,鲜黄色,长椭圆形。在成株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现“虚线”状。覆盖孢子堆的表皮开裂不明显:冬孢子堆也小,狭长形,黑色,成行排列,覆盖孢子堆的表皮不破裂。叶锈病的夏孢子堆较小,橘红色,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散生,多生于叶片正面。覆盖孢子堆的寄主表皮均匀开裂;冬孢子堆也较小,圆形至长椭圆形,黑色,散生,表皮不破裂。秆锈病的夏孢子堆大,褐色,长椭圆形至长方形,降起高,不规则散生,可相互愈合。覆盖孢子堆的寄主表皮大片开裂,常向两侧翻卷;冬孢子堆也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黑色,散生,表皮破裂,卷起。

以上介绍的是感病品种的典型症状,抗病品种的症状则有明显区别,抗病性程度不同也有较大变化。免疫品种不表现任何肉眼可见的症状,近免疫品种仅产生小枯条(条锈病)或枯斑(叶锈病和秆锈病),不产生夏孢子堆,抗病品种的夏孢子堆小,周围组织枯死,中度抗病品种的夏孢子堆较大,周围失绿或枯死。

[防治方法]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特别是抗条锈病的品种,是防治青稞锈病的根本措施,为此需要了解锈菌的小种组成及其变化。在购进和种植新品种时,特别要仔细了解该品种是否抵抗当地的小种。

从全国麦类锈病的全局来说,栽培防治的重点是治理越夏、越冬的关键地带。对具体的发病地区来说,则要因地制宜,调整播期,推迟发病,降低病情。要加强田间管理,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搞好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增强麦株长势,避免贪青晚熟,以减轻发病。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要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发病重的田块需适当灌水,维持病株水分平衡,减少产量损失。

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若锈病发生早,天气条件有利于锈病发展,需行药剂防治,不能掉以轻心,当前用于叶面喷雾的主要是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常用品种有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等,较少使用的还有烯唑醇(特谐唑)、三唑醇、粉唑醇,丙环唑、腈菌唑等。三唑酮叶面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适宜用药量,高度感病品种,每667平方米用药9~12g(有效成分),中度感病品种7~9g(有效成分),喷药适期为病叶率5%~10%。

以当地菌源为主的常发区,还可用三唑酮拌种,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03%(以有效成分计),要混拌均匀。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后可延迟出苗,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田块。还可能降低出苗率。一定要采用适宜的用药量,提高拌种质量,或酌情增加播种量,以避免或减轻药害。


编辑:柳晓林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秀莲

[原创]青稞锈病

图文简介

青稞锈病主要有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我国以条锈病发生最为严重,叶锈病和秆锈病分布也较广泛。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锈病能迅速传播,爆发成灾。在锈病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减产30%左右,在特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