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穗病是谷子的一类重要病害,有十余种黑粉菌可以侵染谷子引起各种黑穗病。危害最严重的是谷籽粒黑穗病,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谷子产区,感病品种发病率很高。谷子腥黑穗病为我国学者首先发现,但当前分布于局部地区,危害尚轻。谷子轴黑粉病仅发现于吉林。

【症状识别】

(1)粒黑穗病。病株高度、分蘖数、色泽等特征与健株相似,在抽德前不易识别。病穗较狭长,略短小,初为灰绿色,后期变为灰白色,比健穗轻。通常全穗发病,病小穗子房被病原菌破坏,变为冬抱子堆,仅残留外颖。冬孢子堆俗称“菌瘿”,其尺度与正常籽粒相当或略大,卵圆形或近圆形,包被灰白色外膜,坚韧不易破裂,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菌瘿的外膜破裂后,黑褐色冬孢子粉末飞散。

(2)腥黑穗病。谷穗上仅少数籽粒发病,通常一个穗子上有病粒1~5个,最多有20余个。子房被病原菌破坏,残留颖壳,形成菌瘿。菌癭卵圆形或长圆锥形,比健康谷粒大,已知最大的菌瘿比正常谷粒长几十倍,明显突出。菌癭外膜绿褐色,由顶端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状冬孢子。

(3)轴黑穗病。谷穗上仅少数籽粒发病。病小穗的子房被病原菌破坏,残留外颖,形成菌瘿。菌瘿比健粒稍大,包被灰白色外膜,内部可残留中轴,菌癭破裂后散落黑褐色冬孢子。

粒黑穗病全穗发病,菌瘿正常大小,腥黑穗病菌少数籽粒变为菌瘿,菌瘿很大,突出到外颖外面,轴黑穗病也是少数籽粒发病,但菌瘿正常大小,菌瘿内可残留中轴,三者易于区别。

[防治方法]在谷子黑穗病中,粒黑穗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研究也较深入,现有谷子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针对粒黑穗病而提出的。

(1)种植抗病品种。谷子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我国谷子的抗病种质资源丰富,抗病育种工作也卓有成效,可在粒黑穗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先后报道的抗病品种较多,可以选用。

粒黑粉病菌具有致病专化性,有多个小种,每个小种仅能侵染部分谷子品种,而不能侵染其他品种。对我国谷籽粒黑粉病菌的小种组成,虽然已有多次研究,但缺乏全面的和系统的监测。由于小种变化,抗病品种有可能“丧失”抗病性。例如,有人发现山西省春谷主产区至少存在3个小种,其中1个高致病性小种分布较广,且对山西省目前推广的品种皆能致病,从而对谷子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2)繁育无病种子。搞好无病种子繁育田或由无病地留种,不使用来源于发病地区和发病田块的种子。

(3)种子药剂处理。用于拌种的杀菌剂种类较多。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三唑醇干拌种剂等,皆以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2%戊唑醇(立克秀)干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1%~0.15%的药量进行拌种。

40%福·拌(拌种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0.1%~0.3%的药量拌种。该剂由拌种灵和福美双按1:1的比例混配而成,含拌种灵20%、福美双20%。拌种双可渗入种子,杀死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的病原菌,也可进入幼芽、幼根,保护幼苗免受土壤中病原菌的侵染。

应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后,可能延迟出苗,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田块,或拌药不匀、用药量偏高、拌种质量较差时,还可能降低出苗率,影响幼苗生长。需注意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对谷子的影响,防止可能发生的药害。另外,还有拌种双药害的案例,也需注意。


编辑:柳晓林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秀莲

[原创]谷子黑穗病

图文简介

黑穗病是谷子的一类重要病害,有十余种黑粉菌可以侵染谷子引起各种黑穗病。危害最严重的是谷籽粒黑穗病,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谷子产区,感病品种发病率很高。谷子腥黑穗病为我国学者首先发现,但当前分布于局部地区,危害尚轻。谷子轴黑粉病仅发现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