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麻立枯病
从幼苗开始到成熟期间都可侵染,特别是幼苗期受害最重,是胡麻最常见和最危险的病害。
1.1症状
幼苗受到侵染后,首先在根茎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发黑腐烂干枯;当苗高9.9~13.2cm时,叶呈淡黄绿色,植株萎缩,茎变褐色,最后枯死,之后在茎表面生出粉红色孢子;开花后株病根部无其它异状,茎从下方逐渐成褐色,蔓延全株造成枯死。
1.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立枯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其次是种子带菌造成传播。立枯病病原菌为真菌镰刀菌,病原孢子在土壤内可生存6~7年,发病要求气温高、湿度大、地温低,最适温度为24~28℃。
1.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做到不重茬,不迎茬。
(2)播前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
(3)化学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重的0.3%~0.5%五氯硝基苯或10%多菌灵拌种;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即时喷洒65%的杀毒矾800~1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600倍液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10d一次,防治2~3次。
2、胡麻炭疽病
2.1症状
幼苗受到侵染后子叶出现褐色病斑,逐渐扩大为椭圆或圆形带有轮纹,病斑互相连接使子叶全部变褐枯死脱落;近地面茎部染病,初期出现褐色斑点,向内凹陷,严重时茎基皱缩,枯萎死亡;成株发病时从下部叶片开始,依次向上发展,茎杆上的病斑呈褐色,梭形向内凹陷,后期灰褐色,表皮裂开,茎基部得病后往往使叶片自下向上变黄,卷曲,与茎杆扭抱,最后落叶死亡;种子受到侵染,轻则芽势弱,重则种胚被破坏,丧失发芽能力。
2.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发生炭疽病首先是带病的种子,其次病原能靠风雨、昆虫、病株与健株的根在土壤中接触及农事操作活动传播。在气温24~26℃,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雨日多、降雨量大易流行。
2.3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是防止发病的主要方法。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肥料,促进株植健壮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800倍液或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7~10d一次,防治2~3次。
3、胡麻枯萎病
胡麻枯萎病不仅分布广,发病率高,而且危害期长,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病,造成死苗,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3.1症状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幼茎萎蔫倒伏,叶片黄枯;茎发病呈灰褐或棕褐色,细缩内溢,基部腐烂、萎凋倒伏而死,根部变为灰褐色有时细缢;成株染病,病株矮小黄化,自顶端向下萎蔫,根系破坏变褐,剖开病茎,维管束变褐,严重的全株萎蔫枯死。湿度大时茎部可见粉红色霉状物。
3.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此菌腐生性很强,能在土壤或残株上存活多年,因此,带菌土壤或种子是主要传播来源。发病要求高温高湿条件,侵染适温24~28℃。生产上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3.3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严格实施检疫可防治此病。
(2)化学防治,用种子重量0.3%的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粉锈宁粉剂或0.2%的40%福美双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或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7~10d一次,用2次。
4、锈病
胡麻锈病发生较为普遍,对产量影响很大,往往与立枯病并发感染,加重为害。使营养器官受到损伤,产量大幅度下降,含油量也显著降低。
4.1症状
病菌侵染幼苗、茎、叶、蒴果,受害组织畸形肿大,成黄白色凸起,形成黄色锈斑或橙黄色粉状突起。
4.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夏季在被侵染的茎叶上形成锈色或橙黄色粉状突起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借助风力及雨水传播引致再侵染。在胡麻生长期间,温度高、湿度大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胡麻锈病发生蔓延为害。
4.3防治方法
(1)适时早播、选用早熟抗锈病品种,实行5年轮作倒茬。
(2)加强田间管理,并采用田间选拔抗病株、建立无病留种田等措施加以控制。同时防止过量施用氮肥,适当多施磷肥、钾肥。
(3)化学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0.2%~0.4%的15%三唑酮拌种;发病初期喷洒50%萎秀灵乳油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7~10d一次,用2次。
5、白粉病
5.1症状
胡麻白粉病一般在胡麻开花以后发生,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粉状霉,严重时可使叶片枯死,变褐色,扭曲地着生在茎上。
5.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一般7~8月的多雨季节发生蔓延,雨涝年尤为严重,影响胡麻的千粒重、产量。
5.3防治方法
(1)主要是改善栽培条件,防止开花后田间湿度太大,气温太高。
(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胡麻抗病能力。
(3)化学防治,可用0.3%~0.4%的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田间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液,或15%粉锈宁2000倍液,7~10d一次,用2~3次。
编辑:贾永霞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石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