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蚧又称桃白蚧、树虱子,是桃、樱桃、李等核果类果树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固定在枝条和果实上吸食汁液,造成枝条长势衰弱、发芽不整齐,发生严重时,枝条萎缩枯死。果面受害,产生大量小红点,影响果品的经济价值。桑白蚧若虫蜕下的皮和分泌的蜡质物构成一把“保护伞”,它疏水性强,药剂不易接触,因此防治困难,但如果在桑白蚧卵孵化期至蚧壳形成之前进行防治,成本低、

1重治不重防

生产中农户对于桑白蚧的防治习惯是:枝干不见虫不用药,发现虫就乱用药。桑白蚧卵呈椭圆形,长0.3mm,若虫长0.4mm,个体小,在田间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等到枝条被大量蚧壳(直径2~2.5mm)覆盖呈白色时,果农才引起重视,但此时已经造成严重为害,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果农常用多种农药混用、盲目加大剂量进行防治,这样既增加了防治成本,又增加了农药残留。

2雌雄虫混淆

桑白蚧成虫雌雄异形,有各自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生产中应正确鉴别。雌成虫蚧壳近圆形,灰白色,直径2~2.5mm,有一个黄褐色壳点位于蚧壳顶端。卵孵化期壳点明显,远看一片片小黄点。壳下雌虫体长1mm,橙黄色,宽卵圆形,无翅膀。雄成虫体长0.5~0.7mm,橙黄色,有一对翅,腹部末端有一针状交尾管;蚧壳长圆筒形,白色,长1.3~1.5mm,宽0.4~0.5mm。

雌雄成虫同期发育成熟,雌虫脱两次皮变为成虫,静置蚧壳下吸食汁液;雄虫两次脱皮后变为前蛹,在枝干上密集成片,远看像一片“麸皮”,蛹期7d,再经蛹羽化为成虫。雄成虫寿命极短,仅1d,交尾后就死亡。生产中农户看到枝干上白花花的一片,便大量喷药,其实这层白色的“麸皮”是雄蚧壳残留在树上,壳下雄成虫早已离去死亡,无须喷药防治。

3只防枝干不防果实

农户普遍认为,桑白蚧只为害枝干,其实它还可以为害果实。受害的果实,表面产生大量小红点,少的几个,多则几十个,导致果品卖相差,经济效益降低。生产中这种小红点常被误诊为药害或细菌性病害,区别的关键是桑白蚧为害后的一部分红点处能发现蚧壳的存在,而药害或细菌性病害则无蚧壳。因此,生长季节喷药,除了枝干外,还要喷药保护果实,桑白蚧发生严重的果园,尤其要注意,不然防治效果差。

4过度依赖高毒农药

长期以来,农户防治介壳虫首选的药剂为杀扑磷。该药具有广谱、速效的特点,尤其是对介壳虫的防治效果非常好,而且价格经济实惠,广泛用于果园、蔬菜等作物上介壳虫的防治。然而由于该药剂具有高毒性,2015年农业部撤销了杀扑磷在柑橘果树及其他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登记。杀扑磷虽然禁用,但农户还在市场上到处寻找。笔者近几年通过田间试验发现,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倍液、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这些农药属低毒、高效农药,对桑白蚧的防治效果好,在生产上可推广使用。

5防治时机把握不准

桑白蚧在山东烟台一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果树萌芽期开始吸食为害,虫体迅速膨大,体积的增加促使蚧壳枝干间产生缝隙,而此时防治尚早。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产卵期,产卵结束后,雌虫干缩死亡。卵期10~15d,第一代若虫5月中下旬进入孵化盛期,第二代若虫8月上中旬孵化,温度高低可提前或推迟7~10d。若虫活动期不超过48h,之后选择2~5年生枝条固定为害。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当地刺槐树盛花末期是第一代若虫防治的最佳时间,但时间短,仅7~10d,千万不可错过。10d后若虫分泌白色蜡粉覆盖虫体上,蜕皮后形成蚧壳,防治难度大。桑白蚧发生严重的果园,8月上中旬第二代若虫孵化期再喷药一次,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编辑:王慧

审核专家:重庆市农技协联合会主任编辑 刘学兵

[原创]桑白蚧防治误区与对策

图文简介

桑白蚧又称桃白蚧、树虱子,是桃、樱桃、李等核果类果树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固定在枝条和果实上吸食汁液,造成枝条长势衰弱、发芽不整齐,发生严重时,枝条萎缩枯死。果面受害,产生大量小红点,影响果品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