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卫生部曾颁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开展健康体检业务的医疗机构“至少具有2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临床检查科室至少具有1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具有10名注册护士”。然而,由于医疗卫生人才的匮乏,一些专业科室尤其缺乏符合资质的医生。对于体检本身,我们不能因个别体检机构、个别人的经历、个别事件的发生而“因噎废食”。但选择什么样的体检机构、做什么样的检查,却真的是一个学问。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7年6月6日,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卫生院医生在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免费体检。(曾双全/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我们需要体检吗?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饮食的流行,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很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或者一些恶性肿瘤,在疾病早期并没有症状表现出来,因此不注意体检的人往往已经患病却不知情,直到疾病这颗“炸弹”爆炸,引发了严重后果。从健康、亚健康到早期病变,最后发展到疾病晚期,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期间的变化不会被患者轻易察觉。而等到患者有所察觉时,却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所以,仅凭自我感觉来判断自己身体是否健康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依靠科学的检查方法来给身体做定期的“健康考核”,让医生和专业仪器帮我们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那么,我们应如何选择体检机构?

目前市面上可以选择的体检机构有:大医院的体检中心、专门的体检机构,还有各种团购网站上提供的折扣体检。不少朋友会觉得眼花缭乱,该如何选择体检机构呢?其实,并不一定大医院的体检中心就好、折扣多的体检机构就不可信。为健康买单,要多关注体检机构的资质、设备、医师水平、口碑相传、网上评论等等,价格上也要“货比三家”。选择体检机构重点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体检机构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比如说,体检环境是否干净整洁有序,体检前是否提供体检项目的选择建议、告知体检注意事项,体检全程是否有专人引导解释,体检后是否有长期的保健指导和健康干预、并且主动提醒下次体检时间等等。

第二,医生的专业能力与责任心。仪器设备检查结果的解读主要依靠医生的专业能力,而一些细微征兆的发现更需要依靠医生的技术经验和工作责任心。如果体检医生态度认真、仔细、有耐心,体检时能对提出的问题认真、清晰地解答,体检后也能够及时准确地告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专业性的建议,那么这种体检机构就是值得选择的。

以下四类人群尤其应该重视体检:

1.精神压力大的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中年人是职场的主力。张爱玲在《半生缘》里有句经典语录:“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所以精神压力比较大的职场人,特别要关注自己的健康,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2.已经患有慢性病的人。如果已有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异常,或者患有肝病、胃病、心脏病等,无论任何年龄阶段,都要格外重视体检。由于慢性病会持续影响到多个身体器官,所以体检时不能只关注某个指标,要重视身体各系统的变化。

3.某种疾病有家族史的人。很多疾病都有家族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某些恶性肿瘤。如果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这些疾病,就要重视体检,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监控相关指标,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

4.工作环境恶劣的人。恶劣环境下工作的人,特别要重视职业病的发病,比如矿工要注意矽肺病的检查,化工厂工人要注意急慢性中毒,重视肺、肝、肾等脏器、血液系统及某些肿瘤的检查等。

此外,友情提醒青壮年要特别重视体检。青壮年人群是最容易忽视自身健康的人群。以往人们印象中的“老人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甚至恶性肿瘤等,如今早早地发生在青壮年身上,心肌梗死、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许多人在30~45岁时首次发现“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所以,青壮年要特别重视体检,尽早发现疾病的异常征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疾病是在不断发生发展的,所以一次体检没有异常,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苗头。那么定期体检,到底是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呢?回答是,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常规体检的频率与年龄相关,30岁以下建议2年1次;30~50岁建议1年1次;50岁以上则建议半年1次。常规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心电图、腹部B超、血尿便三大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肿瘤标志物等。以下是各年龄阶段一些检查项目频次的大致参考图。

参考图(“达医晓护”供图)

但如果已经患有肿瘤、某些慢性疾病或是某些指标已经出现异常者,应该缩短体检间隔时间,或者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体检时间。

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委员,上海市黄浦区体检站副站长、副研究员施佳华

“达医晓护”供稿

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科学体检应注意这些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