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以其增温、保墒等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种植方式可有效增加作物生长的有效积温,增强作物抗旱性,但在常规铺膜种植中,常因打孔种植覆土板结而造成无法正常出苗,而必须人工放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中东连续几年潜心研究,总结出了玉米膜侧机械化播种技术。实践证实,该项技术可有效破解了地膜覆盖栽培中出现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用户极大欢迎和好评。近日,记者就该项技术向张老师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老师您好,据我们了解,由您研发的玉米膜侧播种技术今年在我省示范种植区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农民朋友的极大欢迎。请问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就这项技术进行研究的?

张中东(以下简称张):我们知道,地膜以其增温、保墒等特性在玉米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玉米地膜栽培主要集中在冷凉地区和西北干旱区,地膜玉米多以开沟铺膜、膜上打孔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方式增加了玉米生长有效积温、增强了玉米抗旱性,但对于较高积温(有效积温能够满足玉米生长需要)雨养旱作区则只需解决抗旱问题,而无需增温,这些区域采用常规地膜栽培模式虽利于保水保墒,但容易引起玉米早衰而适得其反。其二,在常规玉米铺膜种植中,常因打孔种植覆土板结而造成无法正常出苗,造成的弱苗、死苗情况非常严重,且出苗整齐度差,造成产量低而不稳。其三,常规铺膜种植作业机械受其结构限制,作业速度慢,作业效率低,使得播种成本加大,也是雨养旱作区地膜种植得不到进一步推广的原因。多年来,我一直深入一线指导生产,针对地膜覆盖栽培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我不断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完善并形成了“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

记:该项技术可解决生产中的哪些问题?

张: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通过以地膜平铺、膜侧播种为关键技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配套播种机的应用,可有效解决铺膜种植中作业效率低、出苗整齐度差、人工放苗投工大、玉米易早衰、白色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实现了降雨的有效利用及地膜的减量使用和易于回收,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为地膜在雨养旱作区的进一步推广和大面积应用提供了艺机一体轻简化解决方案,对于提高该区域玉米增产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该项技术的研发是否得到了国家支持?是否得到了相关专业机构认证?

该项一体化技术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主要农作物抗御季节性干旱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从2012年开始,进行了多年的玉米铺膜种植方式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地膜平铺膜侧播种的可行性,集成了以该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玉米膜侧播种综合栽培技术”,制订了地方标准一项(DB1409-2014),同时致力于配套栽培机械的研制工作,经过四年四代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成功克服了地膜不开沟拱形铺设和膜侧精量播种的技术难点、逐个解决了根茬堵塞、膜面皱折、膜上覆土不匀等问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玉米膜侧精播机,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ZL201410013009.6),实用新型专利两项(ZL201420295134.6,ZL201420021541.8),获得忻州市科学技术奖一项。

记:该项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该项技术巧妙地利用膜侧播方式种规避了在抗旱铺膜栽培中玉米的早衰问题,使得积温较高区域可以通过地膜的保水作用来抗御干旱。有效解决了推广区域春旱墒情不足而无法按时播种的问题,缓解了伏旱、秋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减灾稳产的效果。

技术通过采用地膜不开沟铺设,埋入土中的地膜很少,加之膜侧播种,地膜没有被根茬固定,使得地膜在收获后仍能保持不破损,且容易剥离土壤,便于回收;采用拱形小垄铺膜方式,使膜上雨水顺小垄汇聚到膜侧苗带,有利于降雨的集纳;采用膜侧播种,解决了高温早衰问题,且播种后无需人工破膜放苗,节省了膜上播种时因打孔位置偏差或膜上覆土板结无法出苗必须人工放苗而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成本。

记:应用该项技术后增产增效情况如何?

该项一体化技术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和示范,均受到农民和农技推广部门的一致好评。雨养旱地示范区对比农民常规种植出苗率提高了15%,出苗整齐度、肥料利用效率均大幅提高,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效果,玉米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平均亩增产15.3%;鲜食玉米生产中,成品穗率较常规种植增加18.2%;常规铺膜种植区采用本项技术后,仅铺膜播种成本每亩就减少40元,还省去了抠苗放苗的投工,生产效益显著提升。从机械使用反馈的信息来看,机器运行平稳,故障率低,铺膜、覆土平整,播种深浅一致,作业速度为传统铺膜播种机械的2倍以上。示范推广区农民对该项技术和配套农机兴趣极高,认为该技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愿意尽快应用到生产中。

记:请您就该项技术的操作要点给农民朋友做个详细的说明吧。

张:好的。那我就从玉米的整个栽培过程及该技术要点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播前准备

1.选择地块

种植地区:年降雨量≥400mm、春旱发生频率较高地区。地块应相对平坦、通风、光照条件好,土层深厚,适合玉米生长,玉米播种机及收获机可进地作业,有无灌溉条件均可。地表秸秆等障碍物不能影响地膜铺设。

2.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将秸秆拿走或粉碎(≦10cm)并灭茬,在土壤冰冻前进行深耕或者深松,深耕深度20cm左右,深松深度25~30cm。深耕或深松后要及时旋耕,避免跑墒和大坷垃形成。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一次浅旋,旋耕深度不超过10cm。

3.施足底肥

底肥应有机肥与复合肥相结合,有机肥主要以发酵腐熟的秸秆沤肥、堆肥、厩肥和粪肥为主,每公顷施有机肥30m3左右,施总含量≥45%的复合肥600kg左右(中等产量施肥量,高产与低产田适当增减)。为避免后期脱肥,减少追肥投工,建议使用具有缓释功能肥料。施肥作业可与深耕、深松结合,也可与播种作业结合,尽量避免地表撒施。

4.优选良种

选用在国家或山西有关部门审(认)定允许在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选择在当地种植至少两年以上且表现好的品种。

5.地下害虫防治

药剂拌种和种衣剂处理:未包衣种子采用播种前药剂拌种是防治地下害虫的有效措施,一般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前药剂加水量为种子重量的5%~7%;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毫升加水1公斤拌种10公斤,堆闷3~5小时后晾干播种。包衣种子要在购买时选择种衣剂中含有氟虫腈、克百威或毒死蜱等有效成分的种子。

土壤处理:春季浅旋前,每公顷撒施用45-75公斤3%甲拌磷颗粒剂,随旋耕施入土中。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剔除破碎、太大或太小籽粒,保证籽粒大小均匀。

二、播种技术

1.播种条件

当土壤表层(5~10cm)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0℃以上,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即可播种(一般手抓成形,落地散开)。时间大约在4月20日左右(农历谷雨前后)。

2.播种方式

播种采用繁峙县裕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2MBFC-1/2型膜侧精量联合播种机进行播种,铺膜、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地膜宽度55~60cm,地膜与地膜间距(露地)60cm,铺膜采用不开沟铺膜,先用沙漏形的镇压辊将土壤压成微拱形,然后将地膜铺于其上,再在地膜两边覆土。玉米播于离地膜边缘3~5cm的露地上,播种深度根据干土层厚度确定(探墒播种),种子覆土厚度5cm左右。肥料施于离苗带10cm左右露地部分土壤中,深度位于种子下方5~10cm,播种株距根据种植密度调节。作业速度≦5公里/小时。

三、田间管理

1.除草

苗期除草:玉米播种后要在玉米出苗前及时在裸露地表喷施播后苗前除草剂,喷施时应注意将地表喷湿且不能漏喷。

苗后除草:苗后杂草可喷施烟嘧磺隆+2,4-D或烟嘧磺隆+莠去津混合液进行防除。

使用时应注意:苗后除草剂使用不宜太早,要掌握在大部分草已出土时。玉米封垄前是杂草旺盛生长期,也是防除关键时期。穗期喷施以杀草为主,因此要对杂草进行茎叶喷雾,无须地表封闭。为防止除草剂对玉米造成药害,应尽量避免将药液喷到玉米芯叶里。

2.浇水

浇水应结合自然降水进行。玉米从拨节期开始需水量逐渐增加,如出现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应及时浇水,每公顷浇水量以750m³左右为宜。

3.分蘖处理

分蘖应保留,无需去除。

4.病虫害防治

玉米大斑病防治:用25%丙环唑乳油,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约12展叶)进行茎叶喷施。

玉米螟防治:在大喇叭口期玉米芯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

红蜘蛛防治: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往往会导致其大发生。因此,一定要在高温干旱季节来临之前及时防治。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四、收获

1.收获时期

在玉米乳线消失,黑层形成时即可进行收获。

2.收获方法

采用玉米收获机进行摘穗或脱粒收获。

五、地膜回收

玉米收获后,要用机械或人工将地膜回收并集中处理。



编辑:柳晓林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 张中东

[原创]玉米膜侧播种优势突出 专家解读技术操作要领

图文简介

地膜以其增温、保墒等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种植方式可有效增加作物生长的有效积温,增强作物抗旱性,但在常规铺膜种植中,常因打孔种植覆土板结而造成无法正常出苗,而必须人工放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中东连续几年潜心研究,总结出了玉米膜侧机械化播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