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选种选配。兔毛产量和质量受遗传因素制约。通过纯种选育,可以提高群体产毛量。选留个体采取早期选择技术选留高产个体。兔场(户)应坚持生产性能测定,重视外形鉴定,选出优秀个体及其后代作为种兔,这是提高兔群兔毛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2) 高产品系改良低产品系。不同品种(系)间产毛量差异很大,用高产品种的公兔改良低产品种的母兔,可以提高兔毛产量和兔毛质量。例如,用高产长毛兔作为父本与低产长毛兔母本进行杂交,可使后代产毛量得到提高。
(3)提高群体母兔比例。母兔的产毛量一般比公兔高25%~30%,因此要增加群体中母兔比例,并将公兔去势,以提高群体产毛量。
(4)保证营养供给。丰富且均衡的营养有利于兔毛的生长。毛兔日粮中,粗蛋白质应占17%左右,含硫氨基酸含量不低于0.6%。
(5)加强管理。单笼饲养是提高兔毛质量的前提。水泥板制作对毛兔较适宜。兔笼上要设草架,以防草料饲喂时落到兔体上。勤打扫,勤清洗、消毒,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这样可减少被毛污染。另外,兔毛要定期梳理,以防缠结降低兔毛质量。
为防止发生胃毛球病,建议将这些兔禁食,至少1周1次,以确保胃部的食糜清空,进而有效地减少摄入毛在胃中的累积。
(6)合理采毛。夏季以剪毛为主,冬季以拔毛为主。应坚持分级采毛、分级存放、分级保管,以确保兔毛质量。
(7)适当增加采毛次数。适当缩短养毛期,增加采毛次数可以提高产毛量。养兔场(户)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剪毛间隔和剪毛次数。当市场对兔毛需求呈低档化,可适当增加年采毛次数。
(8)加强母兔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饲养,增加毛囊密度。兔毛产量与兔毛密度密切相关,兔毛密度又取决于毛囊数。次级毛囊的分化与产生主要在妊娠后期及出生后早期,故加强母兔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饲养,加强仔兔的补饲,是增加毛囊数的重要措施。
(9)减少兔毛损耗。母兔分娩时,要将腹部毛拉去筑窝,每年需要消耗50~120克绒毛,若将这部分毛收集起来,改用肉兔的毛或刨花垫窝,可减少兔毛损耗,增加产毛量。
(10)控制好环境温度。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产毛量。相反高温影响采食量,产毛量也随之下降。
编辑:马宇飞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仁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