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习性
中华鳖主要生活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淡水水体,尤其喜欢栖息于环境安静、水质清洁、光照充足、饵料充足、无污染的水域环境中。中华鳖是变温动物,生活规律与季节、环境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清明前后,当池水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鳖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由潜伏的泥沙中爬出来活动,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便开始摄食;炎夏季节,水温超过35℃时,鳖喜欢在树荫下或阴凉的水草丛中歇凉;秋季当水温降到20℃以下时,摄食减少,代谢强度降低,15℃以下时停止摄食活动;冬季水温降至10℃时,鳖则潜伏于池水较深的泥沙中进行冬眠。民谣“桃花水发爬上滩、三伏炎夏歇树间,九月重阳人水底,寒冬腊月钻泥潭”很形象地描述了鳖的生活习性。
中华鳖是肺呼吸动物,当其在水中活动或栖息时,必须定时浮到水面露出吻端鼻孔进行呼服,一般每隔3~5分钟呼吸一次,呼吸频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呼吸时往往在水面形成几个小气泡,人们可根据这现象来判断水中有无鳖的存在。当遇到环境突变(如雷雨、敌害)或冬眠时,主要利用口咽腔和副膀胱壁的辅助呼吸器官来吸收溶解氧,因此鳖能较长时间地潜栖于水底。
中华鳖生性胆小面好斗,性情凶残,常相互撕咬打斗。离水上岸时,一般在离岸不远处活动,一旦稍有声响或干扰,会迅速潜人水中或钻入泥沙中。如遇敌害或受触犯来不及逃走时,头颈部便会缩入壳内,以御外敌,或迅速伸长头颈攻击并咬住不放。当人被咬时应立即将其放入水中,鳖便会松口逃走。
中华鳖喜阳怕风,在温暖无风的晴天,常常喜欢爬上岸边或水中漂浮物上“晒背”,一般每天晒2~3个小时,夏天也不例外。晒背是鳖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通过晒背可以提高体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体内钙质的合成,促进背甲皮质增厚变硬,增强对外界侵袭的抵御能力,而且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杀死体表寄生虫和细菌等有害物质,能预防病虫害。实践经验表明,自然环境中凡植物茂密的水域和长满水生植物的地塘中很少有中华鳖栖息。
二、食性
中华鳖是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有小鱼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兼食蔬菜、嫩草、瓜果、谷类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也可相互残食,所以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按大小规格分池饲养,切不可将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塘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也可以投喂畜禽内脏、鱼虾、螺类、黄粉虫、蝇蛆等动物性饵料,或新鲜的南瓜、胡萝卜、瓜果皮、青菜等植物性饵料。
由于鳖嗅觉灵敏而行动迟缓,在摄食过程中并不主动追逐食物,而是静待食物靠近,迅速伸出头颈部将食物咬住,先用角质鞘将食物压碎然后吞食。鳖耐饥饿能力非常强,长时间不进食也能存活,只是个体逐渐消瘦,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生长。
三、生长
中华鳖是变温动物,生长速度要受到环境温度的制约。鳖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此时鳖摄食力最强,新陈代谢最快,生长速度也最快。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长,如果温度高于35℃或低于25℃,其生长均会受到限制;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鳖停止摄食,活动呆滞;当水温降至10~12℃以下时,潜人水底泥沙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期。在冬眠期间不食不动,呼吸微弱,新陈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体重逐渐下降;当翌年4月水温上升至10~12℃时,鳖逐渐苏醒过来,此时正值江南地区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中华鳖体内脂肪含量较低,味道特别鲜美,被称为“菜花鳖”,深受人们的喜爱;水温升至15℃以上时,游出水面开始觅食,进人摄食生长期。在自然条件下,一年中适宜鳖生长的时间一般只有5~6个月,要长到商品规格(500克以上)需要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3~4 年,华南及海南地区需要2~3年,而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则需要4~6年。若是人工控温养殖,全年都可生长。
中华鳖的生长速度还与饲料、生长发育时期及雌雄性别有密切的关系。在饲料充足、营养丰富时,鳖生长迅速。在第1~2龄,相对生长速度快,而绝对增重慢;第3~4龄,绝对生长速度快,而相对增重慢。在生长初期雌雄鳖生长速度相差不大,当个体体重达100~300克时,雌鳖比雄鳖生长快,当个体体重达300~ 400克时,雌雄鳖生长速度接近,当个体体重超过的400克时,雄鳖明显比雌鳖生长快。
编辑:仝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