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优质鳖苗

鳖苗质量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强。鳖苗要求外形完整,个体肥壮,体表光洁、无明显伤残,活动敏捷,仰放于地面能迅速翻身逃跑。

为了提高鳖的抗病力培育出抗病力强的鳖苗,在中华鳖苗种繁育时应注意:①选择的亲鳖应该体格健壮,外形完整,体色正常,皮肤光滑,裙边肥厚,背甲后缘没有皱纹,抗病力强;若发现伤、病、残畸形的鳖应予清除,不能用作亲鳖;②避免近亲交配,提高鳖的遗传品质;③尽量不用高龄鳖进行繁殖;④采用人工杂交、良种选育等方法来筛选和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2.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创造出一个适合鳖生长的良好环境和营养条件,饲养管理的好坏与鳖抗病力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与增强鳖抗病力直接相关的饲养管理技术主要有:

(1)尽量就地培育鳖种

就地培育鳖种既可以保证鳖种的数量和质量,也可以避免从外地购种时将病原体带入,引起鳖病的发生。

(2)合理放养

一是放养密度要合理。放养密度合理,不仅不会降低养殖效率,而且还会缓和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氧气、争饲料的矛盾,减缓水体污染的速度,增强鳖的体质。二是按照不问规格分级分池养殖,避免弱肉强食现象的出现。三是在稚、幼鳖养殖阶段,养殖一段时间后,要及时调整养殖密度,按大小重新分级养殖。四是在成鳖养殖过程中,将雌鳖和雄鳖分池饲养。

(3)“四定”投饲

“四定”的内容是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①定时:投喂次数过少,饲料利用率低,一次吃不完,残饵易腐败;投喂次数过多,工作人员频繁出入鳖池,干扰鳖的正常活动。一般根据水温情况确定每天的投喂次数。

②定位:养鳖池的四周设置固定食台,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这样有利于检查鳖的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避免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

③定质:投喂新鲜、无腐败变质、营养全面和适口的饲料。

④定量:投喂量一般以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为适量。

“四定”投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季节、气候、水质及鳖的生长、健康状况作适当的调整。

(4)加强水质管理

养鳖池面积较小,水位浅,特别是稚、幼鳖池,水质不易稳定,如不加强管理,水质容易恶化,使鳖的食欲减退,生长受到抑制,甚至会诱发疾病,出现死亡。水质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色正常。养鳖池良好的水色应为油绿色或深绿色,浮游生物以绿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裸藻门及硅藻门的浮游植物为主。如果水色变为暗褐色、黑色、灰蓝色或灰白色,且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浮膜,表示水质已严重恶化,需要及时换水。

②透明度适中。理想的水体透明度为25~30厘米,透明度过大,池水清澈见底,不仅会引起鳖栖息不安,相互争斗,而且还为病原真菌的孳生与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透明度过小会影响鳖的视线,给摄食、交配和逃离敌害带来了不便。透明度过高或过低都是水质不稳定或恶化的标志。

③水质指标符合养鳖的要求。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溶氧量(3毫克/升以上)、pH值(7.0~8.5)以及氨氮、亚硝酸盐和各种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沼气)的浓度等。

④尽量保持适宜生长的水温。鳖生长适温范围是25~35℃,而最适水温应为30℃。在加温养鳖时,保持适宜水温对生长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鳖习惯了恒温环境,对于温度的波动比较敏感。常温养殖,也应注意调节水温,早春、晚秋气温不稳定时,要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频繁或急剧的变化;初夏当水温达25℃左右时,应适当降低水位,使水温尽快升到适温范围;当盛夏水温达到35℃左右时,又要加深水位以适当降温。

⑤保持适宜水位。如果池水过深,鳖呼吸时上下运动消耗体力过大,过浅则会使水质不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水位相对稳定.避免水位忽高忽低。除了因气温因素对水位作适当调整外,一般稚鳖池水位为30~50厘米,幼鳖池50~80厘米,成鳖池1~1.5米。

⑥经常换水。养鳖池水质容易恶化,经常换水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1/4~1/3。换水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水质过清或使鳖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

(5)加强日常管理

及时清除残饵和食台消毒,保持池塘环境卫生;经常巡塘,了解鳖的活动情况和摄食情况,对独自爬上岸边、行动迟缓、摄食突然减少或拒食、或有其他异常行为表现的中华鳖,应及时隔离饲养或剔除,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控制病情的发展和蔓延。

(6)加强冬眠前的培育

冬眠期间,鳖的体重要减轻10%~15%。如果冬眠前体质差,冬眠期间或冬眠后会导致雌鳖和稚鳖的大量死亡。因此加强越冬前的培育是帮助亲鳖产后恢复、增强稚鳖体质的有效措施。冬眠前,投喂的配合饲料应适当增加脂类的含量,还应补充2%~3%的复合维生素与矿物质等。

3.进行人工免疫

利用疫苗进行人工免疫,可以有效预防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还能保护环境和提高鳖的品质。下面介绍一种常见中华鳖组织浆灭活疫苗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1)组织浆灭活疫苗的制备

①取材:选取具备典型症状的濒死病鳖(如患腮腺炎、红脖子病、红底板病、腐皮病等的鳖),体表反复冲洗,并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后用煮沸后的剪刀解剖,取出肾、脾、肝、肠等病变组织。

②匀浆:将病变组织冲洗称重后剪碎,加10 倍量的0.85%无菌生理盐水,用组织粉碎机匀浆,每分钟3000~4000转低温离心30分钟,然后取上清液。若无低温离心机,也可将病变组织匀浆后,用双层无菌医用纱布过滤,取其滤液。

③灭活:加入终浓度为0.2%~0.4%的甲醛溶液,混匀,置37C恒温培养箱中灭活72小时。在灭活过程中,每天充分摇动2~3次。

④疫苗安全试验。取健康幼鳖(规格为每只约200克)5只以上,每只腹腔注射用上法制备的疫苗0.2毫升;另取同规格、同数量的健康幼鳖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鳖均放在水温28℃条件下饲养观察15天,若两组都不发病,则说明制备的疫苗安全;若试验组发病,对照组安全,则说明疫苗灭活不够,须重新灭活后,再做安全试验。

⑤效力试验。取做过疫苗安全试验的两组鳖,每只腹腔注射病鳖组织滤液0.2毫升,继续饲养观察15天,若试验组的鳖不发病,而对照组的发病,则证明疫苗有效;若两组鳖都发病,则证明疫苗无效。

⑥分装。将制备好的疫苗分装于灭菌瓶内,封口,贴上标签,4℃冰箱保存。

在制备鳖组织浆灭活疫苗时要注意:对于已糜烂的病鳖内脏,一般不宜用作疫苗材料;疫苗制备与注射工具均需做好消毒工作,已污染的疫苗不能继续使用。

(2)免疫预防方法

疫苗接种的方法有注射、喷雾、浸泡和口服法等,其中注射法是最可靠和有效的方法,但该法对刚出壳的稚鳖易造成伤害且不易捕捉,在生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在分池、转塘养殖时使用。注射法一般选择后肢基部或腹甲与后肢连接处,一股选用5号针头,进针深度约1厘米,注射用量一般幼鳖为0.1~0.2毫升,500克以上的成鳖为0.5毫升。对于稚鳖,可采用集中浸泡的方法,不仅疫苗用量少而且作用比较均匀;在鳖养殖期间可采用口服法进行免疫。

4、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又称免疫促进剂,是指具有促进或诱发鳖的免疫防御反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类免疫活性物质。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鳖食用后可提高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全面预防鳖病的发生。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包括多糖、寡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

(1)多糖

多糖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大类生物大分子,具有增强水生动物非特异性免疫、抗应激、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多种生物功能。目前在养鳖生产中使用的多糖类免疫增强剂主要有甲壳素、植物多糖、微生物来源的β葡聚糖、脂多糖和肽聚糖等。

(2)寡聚断

寡聚糖是由2~10个单糖分子组成的糖类总称,其中低聚甘露糖、低聚果糖、低聚麦芽糖、低聚乳糖等能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同时又能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

(3)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不仅是维持动物正常生长最基本的组分,也能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能提高淋巴细胞吞噬能力、血清溶菌酶及特异性补体的活力,从而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产生影响。维生素C不仅在维持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清除细胞正常活动中产生的有害自由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免疫佐剂的作用,能抗病毒、抗肿榴、提高免疫反应、抑制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饲料中适量的维生素E,能够促进吞噬细胞的产生,当缺乏维生素 E时,会影响水产动物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

(4)微量元素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铜、铁锌等微量元素在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感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这些微量元素缺乏时,动物机体表现出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抗体合成受阻、免疫应答反应下降等免疫功能障碍。

(5)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除了可调节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外,还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免疫细胞、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提高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

(6)中草药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苷类、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鞣质等,可增强动物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如黄芪、党参、黄连、甘草、灵芝、丹参等可提高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黄芪、丹参、刺五加、龙胆草等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及免疫球蛋白,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细菌等病原体,黄连、黄芪、黄芩、蒲公英、金银花、五味子、柴胡等能提高淋巴母细胞的分化能力;洋金花、猪苓、黄芩、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等能促进抗体的生成。



编辑:王大伟

[原创]提高中华鳖抗病力的方法

图文简介

鳖苗质量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强。鳖苗要求外形完整,个体肥壮,体表光洁、无明显伤残,活动敏捷,仰放于地面能迅速翻身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