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发病初期,病鳖的颈部、背腹甲、裙边、四肢基部等处长有一个或数个黄豆大小的白色疖疮。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逐渐增大并向外突出,最后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四周可压出黄白色颗粒状或豆腐渣状有腥臭味的内容物,内容物散落后形成明显的溃疡。解剖发现病鳖肺部充血,肝脏肿大,呈暗黑色或深褐色,质脆,肾充血或出血,体腔中有较多腹水。病鳖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质消瘦,常静卧于食台。

[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产碱杆菌。

[流行情况]各个生长阶段的鳖都可感染,尤其对稚、幼鳖的危害较大,体重20克以下的稚鳖发病率可达20%~50%。流行季节为5~10月,发病高峰是6~7月,温室养殖时,四季均可发病。在连续阴雨天气,养殖密度过大,水质不良,且晒背条件较差的池塘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放养 密度合理并大小分养,注意改良水质,多投喂营养丰高的鲜活饵料,井防止鳖体受伤。②在发病季节定期投喂药饵进行预防,每100干克鳖每天用土霉素7.5克拌饵,连眼6天,每半月用1~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③发病时,用浓度为0.4毫克/升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连续2~3次,两天一次,同时投喂土霉素药饵,每千克鳖每天用药0.1克,连喂6天;发现病鳖及时捞出,用每立方米含20克士霉素的药液浸泡48小时,并投喂土霉素药饵。



编辑:王大伟

[原创]中华鳖疖疮病的发生症状和防治方法

图文简介

发病初期,病鳖的颈部、背腹甲、裙边、四肢基部等处长有一个或数个黄豆大小的白色疖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