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雨情不断,某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在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直接危害的同时,还为血吸虫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那么,什么是血吸虫病?它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预防呢?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5年4月2日,鄱阳湖湖区钉螺肆虐。(时雨/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血吸虫病。据《健康时报》报道,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是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血吸虫在一种名为钉螺的生物中繁衍,一个阳性钉螺可以释放出成千上万个尾蚴,一个尾蚴可以在10秒内钻入人的皮肤,使人感染血吸虫病。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曾发表的《血吸虫病的防治》一文介绍,当人畜等接触疫水后,尾蚴会吸附并溶解到皮肤中,然后脱去尾部进入表皮成为童虫,童虫能深入人体肠系膜静脉中定居、产卵。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主任闻礼永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介绍,接触疫水后感觉皮肤瘙痒,出现斑丘疹等都是患上血吸虫病的可疑现象,另外,有些患者在一个月后还会出现发烧、头痛、恶心等情况。闻礼永指出,“如果血吸虫只是吸血,那么对人的影响并不大,毕竟每条虫子的个头有限,吸不了多少血,可怕的是每条雌虫每天会产出1000个虫卵,其中90%会进入肝脏。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异物会引起人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四五年后导致患者出现肝硬化、脾脏肿大、腹水等临床表现,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那么,如何预防血吸虫病呢?四川新闻网提醒,洪水会造成传染源和钉螺扩散,在抗洪救灾和生产生活中,人畜更容易接触疫水,也更容易出现血吸虫病感染,因此在抗洪抢险时期和洪灾后必须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就个人而言,新华网提醒,疫区居民和参加抗洪救灾人员要避免接触疫水,如果必须接触,则应尽量缩短接触时间、次数和暴露面积;在接触疫水时应尽可能做好个体防护,如穿高筒胶鞋、带胶手套,穿防护衣裤等;不直接饮用疫水,不在疫水中游泳和洗刷用具,饮用水一定要消毒或煮沸等。
此外,四川新闻网提醒,对于在洪灾期间可能接触疫水的灾区群众和抗洪救灾人员来说,一旦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脏肿大等症状,就要及时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市血防所检查和治疗;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在1个月后进行血吸虫病检查。(雷雪梅)
本文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阚海东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健康、环境流行病学、健康风险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