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已至,人们家中的药品若保存不当,可能会有“中暑”变质的风险。药物的稳定性与温度、光线等多种外界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使药品发生分解、挥发、沉淀、潮解、酸败、发霉等变质情况。一旦变质后,药品不但容易失效、减效或降解,还有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因此,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夏季家庭药品的正确储存就格外重要。
今天,人民网科普中国联合达医晓护为您介绍关于药品“防暑”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下载本组图片
2016年11月14日,在重庆市黔江区水市乡关里村卫生室,村医冯昌平在给给患者取药。(杨敏/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保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欢迎致电购买: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在夏天,有一些药物需要被大家特别注意,防止其变质,主要包括以下4类:
1.胶囊或胶丸:这类剂型的药品受热会出现软化、发黏、膨胀、熔合和溶化,甚至微生物滋生的现象。
2.栓剂:这类剂型的药品受热容易出现粘连、融化、变形的现象。
3.颗粒剂:由于这类剂型的药品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糖粉、糊精,受热后容易出现黏合、结块、霉变的现象。
4.液体制剂:这类剂型的药品受热会出现挥发、变色、浑浊、絮凝、分层、转相、酸败、产生气体等现象。
其实,药品有“三怕”,即“怕潮”“怕光”“怕热”。其中,“怕潮”是指有些药品,在空气湿度过高的环境中容易发生变色粘连、松散破裂,甚至分解失效;“怕光”是指一些药物在经光线照射后会加速氧化分解,产生变色或沉淀,降低药物效价。
“怕热”则是指有些药品在温度过高时会使有些含蛋白质的药物会变性,从而降低药效。根据范特霍夫方程(Van't Hoff equation),温度每升高10℃,药物反应速度可能增加2~4倍。因此,在夏季,人们要想做好药品的“防暑”工作,避免药物出现变质现象,就特别需要对药物做到合理“温控”。在大多数家庭常用的药品中,不同的药物需要不同的温度:
1.室温密闭保存(10~30℃):硝酸甘油、尼莫地平、普罗帕酮、维拉帕米、阿司匹林、泮托拉唑、雷尼替丁、甲氧氯普胺、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辅酶Q10、腺苷钴胺、甲钴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氨茶碱、托拉塞米、呋噻米、异烟肼、硫酸镁、强的松、氢化可的松、左氧氟沙星等。
2.阴凉处密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