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从种子萌芽到植株抽穗后,在各生长发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

(1)烂芽。幼芽出土前发病,芽尖扭转弯曲,变褐坏死,不能出土而死亡为烂芽。烂芽在菌量大、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病菌侵染时发生。

(2)灰背。从2叶期到抽穗前发病,病株轻者叶片变黄绿色,略肥厚和卷曲,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状斑纹;重者叶片变短,叶色苍绿色,芯叶停止生长,形成僵苗。叶背在空气潮湿时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这一症状被称为“灰背”。苗期白发病的鉴别,以有无“灰背”为主要依据。

(3)白尖、枪杆、白发。抽穗前,灰背病株继续发展或植株新发病,病株上部2~3片叶片不能展开,卷筒直立向上,叶片前端变为黄白色,称为“白尖”。经过7~10天后,白尖逐步变成深褐色,枯死,直立于田间,形成“枪杆”。以后芯叶薄壁组织解体纵裂,散出大量褐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残留的黄白色或灰白色丝状物(维管柬), 卷曲如头发,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4)刺猬头、看谷佬。有些病株能够抽穗,但穗子短缩肥肿,全部或部分畸形,颖片伸长变形,呈尖刺状,向外伸张,呈刺猬状,称为“刺猬头”。病穗变褐干枯,组织破裂,也散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物,即卵孢子。此时,大量正常植株谷穗随着灌浆加快,穗部逐步变重而弯头位于顶叶下方,而刺猬头植株穗部不结实或部分不结实,逐步干燥变褐变轻、直立,位于正常植株叶片之上,故通俗地成为“看谷佬”。

(5)局部病斑。苗期病叶“灰背”上产生的病原菌游动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到健株叶片上,局部侵染形成叶斑,时所为不规则形或长圆形,初淡绿至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老熟叶片被侵染后,形成褐色小圆斑,霉层不明显。

产生灰背的病苗后期多形成白尖,白发或看谷佬,但也有的后来症状消失而正常抽穗。也有的病苗前期不出现灰背,后期却变为白尖、白发或看谷佬。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品种。谷子不同品种抗性不同,在同样条件下,有些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达70%,而抗病品种则不到1%。据近几年连续调在发现,红苗谷子发病轻;青苗及黄苗谷子则发病较重。晋谷21号或亲缘关系近的常规品种发病较重;而张杂谷3号、5号、12号等杂交品种较轻。

(2)轮作。由于谷子白发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因此,种植时最好实行3年以上轮作。

(3)栽培防病。适时播种、地膜覆盖、浅播种,促使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在病株卵孢子未散落前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不要用来喂牲畜和沤肥,减少土壤病原菌孢子数量。

(4)粪肥和堆肥要腐熟。由于白发病菌孢子通过家畜的消化道仍能存活,如用病株喂了牲畜,带菌粪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后再使用。

(5)种子处理。采取种子药剂包衣是预防谷子白发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可选用40%萎锈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在预防白发病的同时可有效兼防谷子粒黑穗病。在地下和苗期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采用上述药剂加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1:1等量比例的复配种衣剂进行拌种。也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1:100拌种,都可有效预防谷子白发病的发生。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原向阳

[原创]谷子白发病的症状与防治要点

图文简介

谷子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从种子萌芽到植株抽穗后,在各生长发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烂芽、灰背、白尖、枪杆、白发、刺猬头、看谷佬。现将谷子白发病的症状害与防治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