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一则新闻让不少人愤怒不已。

一个叫做“蓝莓测评”的公司曝光“全家便利店”卖过期食品,他们在10城市的21家门店走访,发现都在卖过期食品。


连全家的忠粉都坐不住了,评论区不少人表达了失望、生气、震惊等情绪。

哎,看来这届粉丝真不好带,粉转黑太容易了啊。

难道就不能让子弹飞一会儿吗?

你看,全家很快给出了回应,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们被黑了


目前暂时看不到双方对质的证据和最终结果,但就我个人的观点,更倾向于“全家被黑”。

下面列举几个疑点。


疑点1:作为一个经营多年的成熟便利店,在某个门店出现过期食品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存在人员操作疏忽,系统故障等可能。

不过,10城市随机找21个门店都在卖过期食品,这个故事编的有点太离奇,我实在没办法相信。

你们对大企业的管理太没信心了,这样真不好。


疑点2:如果一个连锁便利店,几乎是普遍的销售过期食品,我敢打赌,轮不到这个什么评测公司,盘踞在各大城市的“职业索赔人”早就把全家当做提款机了。

按照食安法,卖过期食品是10倍的赔偿,不足1000按1000处理。

你自己想想,这么多门店卖过期食品,不得赔到死?客户投诉不得铺天盖地?

别人都看不到,就你们测评人员眼尖,也是厉害的不行。

测评公司如果这么容易找到过期食品,还开测评公司干啥啊....

每天扫几个店,月入几万不在话下啊!


疑点3:测评公司声称全家篡改小票日期,我表示怀疑。

小票上的信息是扫码进去的,人工能修改哪些信息应该是系统设定好的(比如价格、数量之类的),全家怎么会给门店修改日期的权限呢?

给自己挖坑也不用这么认真吧!


疑点4:网上有曾经在全家工作过的小哥发了个图,过期食品根本无法扫码入系统,不知道测评公司的人是怎么买到的?

其实由于职业索赔人的关系,现在很多连锁超市和便利店都有这样的预防机制。

假如个别食品过期了也能扫码,我相信这么大的企业应该也有相应预防机制。

系统bug是有可能的,但这样的bug一定是出现在特定数据上,比如特定年月日或时间,不大可能一个月很多时候都这样吧。


疑点5:类似三明治这种短保质期的食品,在风险管理上属于高风险类别,作为经营企业,也一定是重点防控对象,怎么可能存在大面积的过期现象?

以我的了解,商超和便利店的员工都会定期清理货架,临期、过期产品的处置也有标准化的流程。

你说个别门店没有严格执行,有可能。大面积不执行?除非真不想干了。


疑点6:尽管评测公司强调自己有“一镜到底”的视频证据(言外之意没有剪切),但全家方面的回应已经说得很清楚:在店员盘库的时候,把即将下架的食品拿到手,然后等店员盘完了,悄悄放回去,离店,然后过一阵子拍着“一镜到底”的视频再进店“买”本应该已经下架的食品。

虽然全家没有公布视频,但评测公司唱高调、讲情怀之后,为什么不正面回应一下呢。


总之,这个所谓的“爆料”非常可疑,期待后期水落石出。

如果全家确实有问题,监管部门不会放过他们。

如果这个测评机构恶意抹黑,不知道“打黑除恶”专项行动能不能关照一下。


顺便说一下所谓的“第三方测评”。

1、第三方测评都要钱才能活着。

目前主要有三种生存/盈利模式:

一是,树立自己的“独特标准”(瞎胡闹的),然后推荐产品、搞评级,或直接卖产品,一般是公司化、团队运作。(本次的评测公司名义上也是要走这个路)

二是,通过提升影响力,后期靠粉丝流量、广告投放变现,实际上说白了就是收保护费,自媒体居多。

三是,通过收黑钱,搞竞争对手,这种在IT、汽车等科技领域比较多见,一般也兼收保护费,垂直行业自媒体居多。

所以第三方测评并不是护花使者啦。


2、所有社会上做的第三方测评本质上都是商业活动,但都会打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公益旗号。

所谓的“公益性”是做给你看的,无非是树立自己忧天悯人白莲花的形象。

所谓的关心你的健康和安危也是做给你看的,它更关心的是你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

比如蓝莓做的酒店测评,让你觉得他们特别有正义感(虽然测评本身也有很多争议),等你觉得他们靠谱的时候,夹带私货的就来了。

所以搞测评的人跟你谈情怀,都是装逼犯。(如果我以后去做测评,我也会装逼的)



3、所有的测评都是有专业门槛的,而且门槛都不低,要看穿行业的门道,外行做不来。

就我目前看到的所有(没错,就是所有)和食品相关的测评,有专业瑕疵都算好的,绝大多数是窟窿大到可以把猪头塞过去。

所以,测评出来之后看看专业内的人怎么吐槽的很重要。

如果一个测评机构什么都敢测(尤其技术性的),几乎可以肯定是个骗子。

蓝莓两年发了近200个各行各业的测评,呵呵...


4、目前国内某些部门对职业索赔、第三方测评行还心存幻想,这是很危险的。

“职业索赔”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市场净化作用,反而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而企业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时候显得十分无力。

第三方测评打着公益旗号,实际上是公司化的“职业索赔人”,由于追求舆论效应,其潜在危害更大,更要警惕。

企业有问题绝不能姑息,但恶意的抹黑更不该容忍。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形势下,维护好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是时候对这些乱七八糟的测评上紧箍咒了。


最后重申一句:全家这件事情存在大量疑点,但还不能下定论说全家一点问题没有。

最终结论应该让双方质证,同时以监管部门的调查认定为准。

无心之失要改进。

故意为之要重罚。


“全家便利店”10城21家店卖过期食品?好像有点不太对...

图文简介

一个叫做“蓝莓测评”的公司曝光“全家便利店”卖过期食品,他们在10城市的21家门店走访,发现都在卖过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