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989 篇文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四月初的春光虽已大好,处处凸显生机勃勃之势,但同时,淫雨霏霏的天气和悼念逝人的习俗,也给人们心头带来了些许萧瑟和阴郁。“死亡”终究是个最沉重的终极话题,且无可避免。从古至今,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谈及它,人们是恐惧的、忌讳的、是“欲断魂”的,但依然不断思考、不断讨论。如今的我们已经明白,世上所有生命体没有能长生不老的,“有生便有死”是一个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那么,当死亡即将来临到自己或者至亲挚友,如何正确和理性面对最后一段生命过程,便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640.webp (27).jpg


上世纪60年代,英国诞生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旨在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最后旅途(一般为将要逝世前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之后逐渐引起更多国家对于临终关怀的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80年代“临终关怀”引入了中国。这门学科不仅关乎医学,也关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等,它不仅是科学技术,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发展至今,就上海而言,不仅多家医院有了专门的病房,还有了专门的机构,且越来越多。临终关怀团队一般由医生、护士、家属、社工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而服务对象,以终末期肿瘤患者占了大部分。


曾听闻我们院同事说过他的一位患者老太太,罹患肿瘤很多年,医院常客,老伴一直精心陪护照顾、寸步不离,离世前提出想在家中去世。老伴抹把泪,笑着答应。从医院打车到家楼门前。家在五楼,他背着她慢慢走,到他掏出钥匙准备开门时,发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脸上带着笑。


我也亲眼见过在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要求下,去除了呼吸机和各种管子,她姐姐含泪微笑地轻轻抚摸着她的手,一直到冰冷。在这儿,歌颂爱情或亲情的伟大似乎显得狭隘,能更多感受的是交杂着依恋、不舍、悲悯、尊重甚至成全,这种情感更让人动容。


640.webp (28).jpg


在临终阶段,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独自面对的孤寂。有学术报道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维护尊严、减轻身心痛苦、共同面对死亡,是临终关怀人员亟需给予患者的。


常人也许无法抵达“庄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的境界,但平静和勇敢面对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死,赋予生以意义!新学期开学,我们病区的护士长要给大学同学上《临终关怀》这门课,她觉与不及弱冠的孩子们讨论这个话题似乎过于沉重,便托我写首诗作引,那我便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你说的话

——关于“临终关怀”

 

你说

最近常想起一些事儿

就如放电影般清晰

这破旧不堪的身体

似乎并不影响再次咀嚼一些

很老很老的开心,和

很老很老的哀伤

 

你说

从疼痛到无助到恐惧

而今只剩下平静了

平静地接受,平静地等待

接受和等待一个属于你的站点

或许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你说

想多看看至亲的笑容

看看美丽盛开的花儿

以及随之而来的淡香,和

高低轻缓的旋律

 

你说

喜欢我一袭白衣

喜欢我轻轻来又轻轻走

喜欢我温柔的声音、甜美的脸庞

和轻轻打针的样子

 

你说

长长的一生太短暂了

每一次别离都是为了团聚

每一份遗憾都是为了圆满

所以

 

你说

你要饱含期待和憧憬

就在下一个开始之前



作者:筱欣奕奕,本名许丽莉,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实验技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终极关爱

图文简介

在临终阶段,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独自面对的孤寂。有学术报道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维护尊严、减轻身心痛苦,是临终关怀人员亟需给予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