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平台科学团体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
姜联合
一、科学传播内涵
“科学传播”是科学、技术、医学、农学、工程等传播的简称。科学传播大致分两类:科学共同体内传播和大众传播。
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传播适用于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制度主要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科学问题,科学家同行通过审查评定,一般以科学研究论文发表为传播形式。这种科学传播方式涉及科学家及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广大公众似乎与此无直接关系。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这种传播既要关注科学传播的手段也要关注科学传播的内容。科学传播不但要传播传统科学知识,还要传播新科学的观念,沟通科学与公众间的文化、倡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科学传播对科学和自身都要有批判精神,要有人文情怀,科学传播要提醒民众“当心假先知” [1]。科学传播要有参与、有视角、有立场、有反馈。
二、科研工作科学传播职能延展
科学传播的核心是科学资源,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传播资源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科学研究力量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快速发展,对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共享已提到日式日程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中提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要求,促进各类科研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科技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产生的创新成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
因此,科学研究工作不仅是科研论文的出版,科研成果在公众中传播和普及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职能。
三、中科院前沿科学与科普结合
科学研究工作怎样与科学普及结合,基于科学传播的多种形式,科研工作同样可以通过展品演示、多媒体交互、展板解说、实物展示、科普报告、动漫视频、参与科研活动等多种形式传播。在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实际传播中也出现了很多传播品牌活动。不同的科研成果可以根据学科及成果发展定位在不同的公众群体中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开展科学传播活动。
(一)科学家组团开展前沿科学的普及
如: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于1997年组建,是一支精选的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包括各部委、院、校的退休和未退休专家、教授组成的在科普界倍受关注的科学家科普队伍[2],普及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包括了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环境保护、地球科学、核科学技术、天文、航天、航空、激光、微电子、遥感、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磁学及应用技术,公共安全等,将科学成果和科学精神交互渗透,是一个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科学传播活动。
(二)前沿科学巡展引领高端科研成果的普及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引领了高端科技资源的科学传播[3],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前沿科学的传播,更加注重科学热点和社会关注科学点的科学传播。年度巡展将每年基础前沿科学、重大科技任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新科学成果通过活动体验、展播展示、科普报告、动漫等形式及时传播给公众。
四、基于基层科协组织开展前沿科学科技教育
(一) 基层科协团体顶层设计科学普及专题
基层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团体,不同的科协组织联系不同学科及专业背景的科技工作者,这些科技工作者活跃在科研一线,掌握着学科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科协组织发挥科协的协调和组织职能,选好科学普及专题,联系一线科研人员,进行顶层设计,集成科学普及专题和专项,科协的顶层设计是科研与科普有效结合的关键。
(二)发挥基层组织职能,科研成果与科技教育结合
中科院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中科院京区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前沿科学科技教育,集成中科院多学科、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科学资源,专业化集成科学课程单元,包括科学研究过程基础科学单元、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单元、生命科学单元、资源与环境科学单元、高技术科学单元、航天与空间科学单元和材料科学单元等,在科研与科普结合顶层设计中注重科学教育的功能实现,即开拓视野,提高素质,启迪灵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科学态度的量化训练;项目体验过程中,注重“科学记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在项目的选择上,注重科学疑难问题对青少年兴趣的引导。与北京市多所学校对接,从科学课程规划到科技实践活动、科技探索课题已形成规模科技教育效应。
五、基于学会平台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效应
(一)学会群体属性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学会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一般主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建议咨询及科学出版等工作。学会凝聚了一批科技工作者及延展的科学研究成果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具有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学会平台上开展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基础扎实。
(二)学术月活动产出的成果及科普能力建设提升
基于学会平台,北京市科协每年开展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活动(简称学术月)[4],围绕一个主题,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组织首都地区科技工作者,开展一系列高水平、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每年的学术月活动中有不同学科科研成果的展示;同时每年基于学会平台开展综合论坛、青年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中可以提炼出成果资源,这些成果资源都可以作为学会进一步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通过提炼学术交流活动成果资源提升学会科普能力建设,使学会的学术交流与科普工作并行发展。如:北京生态学学会2011学会年会暨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中,以“生态学原创科普展品设计—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实践探索”为例,将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并行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科普研究,2009 (2 ),10-18 [2]http://www.cas.cn/kxcb/kpzz/200909/t20090903_2463537.shtml
[3] http://www.kepu.net.cn/gb/kpdt/gb/special/innoexpo2013/index.html
[4]http://www.bast.net.cn/col/col6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