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法两国(英国多佛港与法国加来港)之间,穿过海峡建立固定通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实际初的拿破仑一世时。
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这一想法在许多年里一直停留在想法上。
随着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英国与欧洲大陆客、货运交通的显著增加,这个想法终于成为现实。
1986年2月12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交换英法海峡隧道条约文本。
1994年5月6日,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共同主持了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竣工典礼,使两国间的天然水域障碍变成通途。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由三条长51km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38km,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海底隧道及海底段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
为了建设这一隧道,英法两国花了8年多的时间,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
为了使这隧道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通道,隧道公司在防火安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整个工程共由三条隧道组成,外面两条隧道为运营隧道,在两条运营隧道之间是辅助隧道。
辅助隧道的作用是为运营隧道提供维修和紧急事故救援服务,同时也可充作疏散旅客的安全避难场所。
辅助隧道直径为4.8米,底部铺有平坦的路面,可供装有橡胶轮胎、柴油驱动的机车行驶。
每隔375米有1个联结通道将辅助隧道和两条运营隧道连接起来,这样的通道共有270个。
在辅助隧道和运营隧道内都没有安装自动灭火系统,只在辅助隧道中的设备室内安装了哈龙1301自动灭火系统。
房间内一旦起火或者烟雾超过—定浓度,可以自动启动系统灭火。通过铁路控制中心或本地的手动按扭也可控制系统启动。
系统启动灭火前,室内通风系统和管道内的防火阀将关闭。
两条运营隧道内每隔2公里安装一组探测器,包括感烟火灾探测器、火焰探测器和一氧化碳探测器,共有66组。
每组探测器称为一个探测站。感烟探测器分离子型和光电型两种,火焰探测器分紫外和红外两种。
三条隧道里都安装有火焰探测器,辅助隧道里同样也安装了感烟探测器和一氧化碳探测器。每个探测站中都装有一对间距为10米—12米的火焰探测器。
同时安装感烟和火焰两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是为了减少火警的误报。只有不同类型的两种探测器同时反应,才可以确认发生火灾。
如只有一个探测器报警,传送的报警信号不予确认,当有第二个探测器报警,才向火灾事故控制中心和主控制中心传送准确的火警信号。
整个系统中共设有74个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其可监视各探测站的运行状态,并可发出火警信号。
隧道的供水来自四个地方:
卡斯特山供应英国陆地地下部分的水
莎士比亚崖供应英国海底部分的水
桑干特供应法国海底部分的水
拜新哥供应法国地下部分的水
这四个地方都有一个800立方米的储水池,当水池的水降至750立方米时,可以通过市政供水自动充满。
每处都有一个流量为15立方米/小时的辅助泵维持供水管道的最低压力。
在双轨隧道间还有一条隧道作为两边隧道通风排气道,各隧道内都有防火门,如果一条隧道着火,可把着火隧道与其他隧道隔开,保证安全。
进入隧道的列车都有2个车头,车上配备哈龙1301自动灭火系统感烟和感光的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
在政府方面,英法两国各派50名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消防官兵组成隧道消防队,两国各派1名消防副总指挥,轮流担任隧道消防总指挥,每周轮换一次。平时两国消防人员共同进行灭火训练。
两国消防部门还共同制定了针对各种火灾的灭火作战计划。例如,对于装载卡车的列车发生卡车火灾,就有三种不同的灭火和人员疏散方案。
尽管英法两国在消防安全上煞费苦心,但英吉利海峡隧道还是发生了火灾事故。
1996年11月18日22时许,一列运有29辆载重卡车驶向英国的高速列车在行至隧道法国段19km处时,一辆位于尾车厢和卡车突然起火,火势很快蔓延到其他车辆,直至后火车头。
火灾发生后20min,百余名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灭火。这次火灾造成6辆卡车烧毁,11辆卡车和火车头烧损,8人轻伤,并使高速列车一度停运。
2008年9月11日,一辆货车在隧道距法国出口5公里的地方,因刹车系统过热而着火,随后波及另外两辆卡车。这起事故造成6人轻微中毒,8人受轻伤。
2012年当地时间29日下午4时,一列货运列车在海底隧道内发生火灾,造成隧道停运2小时。
2014年9月11日下午3时左右,一列列车上装载的货运卡车在距法国一端隧道出口约11公里处失火,导致10人因烟气受轻伤。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建成24年来尽管发生了数起火灾,但都没有亡人,这与消防设施的合理、先进,英法双方消防人员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发生火灾后,隧道公司和两国的消防部门都对火灾做仔细的调研,认真、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对消防设施和措施做一系列相应的改进。毕竟在实战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不是事先都能预估的。
改进在1996年的火灾发生后做得最多,这也是以后几次火灾灭火救援相对顺利些,损失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END
文|范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