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当地时间4月15日晚,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


一小时后火焰迅速蔓延,塔尖在大火中坍塌,这个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被严重损毁。

 

在痛惜之余,我们应该汲取教训,做好我国自己的古建筑消防工作。


在我国,古建筑泛指建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城池、宫殿、陵墓、衙署、街道、民居、园圃、坛庙、寺观、庵堂、佛塔、楼台、亭阁以及桥梁等。



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


我国古建筑大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火灾荷载特别大;约为现代建筑的32倍。


古建筑多为宗教活动场所,内部悬挂的纤维织物, 香客供奉的香烛纸张等可燃物,又使火灾荷载大大增加。

 

耐火等级低,燃烧蔓延快


我国古建筑大多数为耐火等级低的木结构、砖木结构建筑。


本身抗御火灾的能力差,加上千百年的风吹日晒,木结构风化,成了“全干材”,很容易燃烧,一旦起火,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无防火分隔,容易“火烧连营”


这些建筑大多数以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和建筑群体。


建筑内部缺少防火分隔,建筑之间没有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容易“火烧连营”。

 

电气火灾隐患严重


古人在建造古建筑时,根本没想到用电问题。现在古建筑里使用许多电器设备,布了不少电气线路。


有些电器设备的安装还不符合安全要求,这在火灾荷载很大的古建筑里,比在现代建筑里危险得多。


有些地方还在古建筑里搞大型灯展,使用电量剧增,就更危险了。我国文物古建筑火灾有30.2%是电气原因引起的。

 

火源管理困难


春节、庙会等期间,许多群众去庙里烧香拜佛,燃放烟花爆竹。有些古建筑被作为旅馆、饭店利用。


还有不少古建筑成为旅游景点,游客可能在其中吸烟,这一切使火源的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用火不慎和吸烟分别占火灾原因的19.8%和5.3%。

 

防雷困难


中国传统建筑选址往往依山就势,建筑常常位于山脊或山坡上,这些地方容易遭受雷击。


我国还有相当大数量的古建筑未设防雷设施,还有不少有防雷措施但未达防雷技术标准。


雷击尽管只占火灾成因的0.8%,但造成后果严重。

 


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灭火难度很大。


古建筑普遍存在无消防水源,无自动灭火设施,消防器材缺乏等问题。一旦起火,很难得到及时控制。


许多古建筑地处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发生火灾时,消防队远水难救近火。

 

也有些古建筑处于闹市居民区,道路狭窄,消防车难以进入施救。


古建筑火灾燃烧猛烈、蔓延迅速、辐射热集中,使消防队员难以接近火源。


它们一般比较高大,加上天花、斗拱等构建阻挡,扑救火灾时比较困难。


由于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大,灭火困难,我国历史上有无数著名古建筑毁于火灾或遭火灾重创。

 

以皇宫为例,汉初建成的未央宫,在王莽篡汉后社会动乱时被人纵火烧了3天。



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集团的李催、郭氾再次纵火烧未央宫,使它完全烧光。

 

北宋时期,皇宫遭受3次特大火灾,使一代繁华无踪迹。明清期间,紫禁城发生火灾60次,雷击13次,平均7.3年发生1次。


在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古建筑遭受火灾危害。1972年4月8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四川永明华藏寺发生火灾。


该寺金顶正殿上的掺金铜宝顶在阳光照耀下,在峨眉山上闪耀光华370年。一场火灾在2小时里使8200平方米的古寺化为灰烬,峨眉金顶的金光也随着火光永远遁迹。

 

2003年1月19日晚,武当山上的一场大火,把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的重要宫庙之一遇真宫主殿烧毁。

 


如今我国的古建筑火灾形势也不容乐观。近十年来,全国共接报文物古建筑火灾392起,直接财产损失2808.9万元。巴黎圣母院火灾又一次为我国古建筑保护敲响警钟。

 


为了古建筑消防安全,我们必须加强三道防线的建设。


第一道防线是防火和宣传


防患于未然。不让古建筑火灾发生,是保护古建筑的安全最好的办法。


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在古建筑范围内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堆放可燃物品,严禁储存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


加强电源、火源的管理。属国家所有的古建筑内开设的饭店、菜馆、旅馆、职工宿舍等,都必须限期搬迁;


古建筑内禁止搭建临时易燃建筑;


古建筑的木质构件、装饰织物要做阻燃处理等等。

 

要做好古建筑的防火,还需要广大游客、周边居民等群众的理解、支持。


这就需要做好公众消防宣传工作,使游客在古建筑内不吸烟,不违规烧香,不把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古建筑等等。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49年1月26日日本国宝级古建筑奈良市的法隆寺金堂壁画被火灾烧毁。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次火灾的教训,保护好全国的古建筑,日本政府决定从1955年开始,每年1月26日为文物防火日。


每到这一天,全国所有的文物古建筑单位都要开展防火日宣传,进行防火安全检查,整改火灾隐患。


 

第二道防线是自卫消防


这包括物防、技防、人防三方面的工作。


物防指建筑消防设施和避雷体系等装置。


我国现在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古建筑没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没有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配置。



这意味着那些古建筑不具备基本的自卫消防能力,一旦发生初期火灾,很可能酿成大火。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因为物防是自卫消防的物资基础。


 

技防指性能化设计和智慧消防等技术手段。


常规的建筑消防设施的设计往往不适应许多大空间、大高度的古建筑,需要消防科技人员按各古建筑的特点,量身定制出设计方案,确保一旦发生火灾时消防设施能及时发现火灾,控制火灾。

 

智慧消防指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SM(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高新技术集于一体的智能消防无线报警网络服务系统。


它们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远程监控,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使消防设施工作正常,在发生火灾时发挥预期的作用,并让消防部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


技防提高古建筑消防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在发生火灾后让消防队能尽快赶来救援。

 

人防是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和应用。


包括消控室按规定配备执证工作人员,在重要古建筑单位配备注册消防工程师,按规定建设微型消防站的队伍和单位全员接受灭火器使用训练。



再好的设施不与人的因素相结合,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守住自卫消防的防线,古建筑单位能应付绝大多数初期火灾。



第三道防线是消防队灭火


初期火灾一旦灭不了,就需要消防队扑救,这是保护古建筑最后一道防线。

要让消防队在发生火灾后把古建筑的损毁减少到最低程度,事先必须做好一些工作。

 

首先是打通消防通道。古建筑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进不去,就无法灭火,为此必须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例如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善寺,其大殿一直被民房包围,没有防火间距。


2006年12月6日,有关部门拆除崇善寺外10米内的民房,开辟了防火间距,打通消防通道,使消防车进得去。对这种情况,当地居民应该理解。

 

为了在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时能有效地扑救,消防队要为各古建筑制订灭火作战计划,并定期和古建筑单位配合演练。



巴黎圣母院事先在硬盘里保存了精度达到5毫米的三维数字化大教堂,这种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教堂一旦烧毁,至少还能原样重建。


但是巴黎圣母院火灾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在消防技术落后的中世纪,巴黎圣母院都没有发生这么大的火灾,如今却发生了?


巴黎圣母院在三道防线的建设上,有什么不足之处?


阁楼上配置了感烟探测器了吗?


为什么需要安保人员花6分钟上楼梯去检查火情?


其自卫灭火是怎么考虑的?


在用于古建筑的灭火装备上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欧洲发达国家在世界上率先开发50米以上的大高度举高消防车,芬兰好多年前就制造出100米以上的登高平台消防车。


但是欧洲自己消防队配备的基本上都是30到40米高度的举高消防车,很少配备大高度的举高消防车。


在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扑救中,应用的都是30到40米登高平台消防车



如果当时火场有70到100米的登高平台消防车,居高临下形成空中优势进行火灾扑救,灭火的效果是否会更好?



我国各地的消防队已配备了世界上最多的大高度的登高平台消防车。


我国也能自行制造百米的登高平台消防车,并在一些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有成功的案例。



我国消防队还配备各种消防无人机、消防机器人。

它们能否在古建筑的消防上充分发挥作用?这还有待于研究和通过演练证实。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火灾烧毁了大量古建筑,我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还是世界上最多的之一。


去年9月至12月,应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三部门联合部署,对7.13万家博物馆和文物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大检查,排查火灾隐患10.1万处,使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形势逐步好转。

 


光靠政府努力是不够的。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保护好它们,利在今世,功在千秋,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END


文|范强强


巴黎圣母院大火,消防人看到了什么?

图文简介

2019年当地时间4月15日晚,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一小时后火焰迅速蔓延,塔尖在大火中坍塌,这个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被严重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