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无人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改装靶机以来,在研发和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近几年积极引进私营公司和外国企业进入无人机市场,已经开发出多种平台交付军方、警方或其它政府部门使用,尤其是在中小级别平台研发上进展比较明显。

2016年3月,印度国防部国防部发布无人机蓝图,要在未来10年内斥资30亿美元,发展、采购5 000多架无人机,按照“印度制造”要求将投标限于国内,而且最好是能与外国公司合作。目前,印度国内无人机研发机构包括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航空发展局(ADE)、国家航天实验室(NAL)、巴拉特电子有限公司(BEL)等,参与合作研发的外国公司主要是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AI)、美国波音公司等。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印度国内也诞生了众多无人机初创公司,影响较大的是ideaForge和Edall系统公司。一些大学,如印度理工学院(IIT)孟买分校和坎普耳分校也在研发印度无人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下属的NAL在满足印度军用和民用微型和小型无人机需求方面占据龙头地位。2017年2月份印度班加罗尔航展上,CSIR-NAL推出了一款名为“速颤”(Suchan)的全新微型无人机。该系统的研发始于2012年,在2014年完成测试。

“速颤”无人机为手持放飞,机腹着地,能够为印度山地小分队作战提供及时的前方信息。CSIR-NAL还宣称,“速颤”采用全电推进系统,具有良好的静音性,并且配备印度国产自动驾驶仪。

印度梦想成为无人机强国

印度“速颤”微型无人机

小型和中型无人机方面。DORO生产的 “帝国鹰”和“尼特拉”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已经广泛用于各类机构和组织中。

“帝国鹰”由DRDO 和CSIR-NAL联合研发,大量使用私人公司产品。主要用户是国民警卫队、陆军和空军。该机全重2.5千克,长1.2米,翼展1.6米,由一台安装在机身纵轴上的涡桨发动机提供动力,最大平飞速度90千米/小时,可携带白光或夜视/高分辨率红外照相机。该无人机为单兵携带,手持放飞,通过软着陆回收。该无人机在2012年1月首飞后就引起了印度国家安全部队、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国家灾难管理所等多个组织和部门的兴趣。“尼特拉”四旋翼无人机由DRDO和ideaForge公司共同研发,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于2010年7月首飞,2012年1月开始装备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和边境安全部队。

印度梦想成为无人机强国

印度“尼特拉”微型无人机

大型无人机方面,“鲁斯图姆-I”和“尼尚特”较为有名。 “鲁斯图姆-I”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CSIR-NAL轻型鸭翼研究飞机(LCRA)项目,采用鸭式布局,于2009年11月成功首飞。该机目前未见装备印度部队。

“尼尚特”大型无人机也是由DRDO负责的项目,该项目于1995年就启动,2008年进行了首飞。该机定义为多用途战术无人机,通过液压气动弹射系统弹射,采用降落伞进行回收。2011年底,DRDO向印度陆军交付了4架“尼尚特”用于测试,到2015年就已经全部坠毁。加装起落架的“尼尚特”无人机称为“蟠螭”,具有简易跑道短距起降能力,减少了任务准备时间,该机于2014年12月在地面人员控制下成功进行首飞。

印度梦想成为无人机强国

印度“尼尚特”大型无人机

“鲁斯图姆-Ⅱ”是一种大型双发涡桨中空长航时无人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和T型垂尾,与“鲁斯图姆-I”毫无相似之处,正在作为一种无人作战飞机进行开发。2016年11月该机才成功首飞,同时改名为TAPAS BH 201,即超地平线外战术空中平台。尽管印度媒体表示该机相当于美国 “捕食者”无人机,但外界普遍认为其仅能够进行侦察与监视这类情报收集活动。

DRDO还立下雄心壮志要向印度军方交付比现在应用的技术更先进的无人机系统。这些充满未来感的项目包括“自动无人研究机”(AURA)和“无人战斗机”(UCAV),以及其它多用途和太阳能无人机。

印度梦想成为无人机强国

印度“鲁斯图姆-Ⅱ”无人机

纵观印度国产各型号无人机,其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印度欲与中国攀比的心态、国内军民领域的需求、“印度制造”的政策扶持等积极因素将进一步促进印度国产无人机发展,为其军事实力壮大撑腰打气。

印度欲成无人机强国 目前已有5个型号3个钟类

图文简介

印度无人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改装靶机以来,在研发和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近几年积极引进私营公司和外国企业进入无人机市场,已经开发出多种平台交付军方、警方或其它政府部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