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这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很有风险!(下)

G17(上)、伯莱塔92(中)与P226手枪的套筒

滑腻的G17

G17的第二个感觉则是“滑”。拿到G17后,笔者自然要把枪上膛,再空枪击发枪械试试扳机手感。在上膛过程中,GLOCK的“滑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同于其它手枪的“有棱有角”,G17手枪则是“方头方脑”——其套筒上几乎没有什么棱角。这种圆润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与枪械和携行具、迷彩服等产生干涉,利于拔枪,但上膛可就有点难度了。雪上加霜的是,G17的套筒防滑纹非常浅,而表面又非常光滑、细腻,更不利于上膛。

因此,笔者在上膛时,必须用手指夹紧套筒,左手虎口勾住照门,才可完成上膛,否则套筒就会脱手导致上膛失败。而且上膛的动作越快,G17套筒脱手的概率也越大。笔者也算是接触过几十款手枪的人,这种现象,G17还是唯一一例。

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不完全分解时。在笔者接触的第一代G17手枪上,分解钮让位槽特别浅,分解钮几乎平行于枪身表面,非常难以扣动。因此,不完全分解也成了GLOCK的一个老大难。

上膛不易和分解困难的问题在手指出汗后进一步恶化。在分解伊始,笔者只需要用手指指肚用力向下摩擦,即可拨动释放钮完成分解,但随着手指出汗,释放钮越来越滑,以至于只能用指甲卡住分解钮防滑纹,才能向下拨动分解钮,且必须是两边同时往下拨,与此同时,另一只手还要向后拉套筒,操作难度非常大。

需要指明的是,上膛不易和分解困难并不是笔者的“个人遭遇”,几个师兄也是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也让笔者对G17的印象大打折扣。

不算好的扳机

G17手枪的扳机,笔者同样不敢恭维。如前文所讲,G17的扳机要先向后推动击针,而后再释放击针。这种击发逻辑虽大大增强了安全性,却严重恶化了扳机手感。

谈这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很有风险!(下)

G17手枪的扳机保险。正常扣动扳机时,扳机保险会首先被手指压缩,而后扳机才能正常扣动

一般而言,现在的击锤枪往往有单动、双动两个发射模式,比如我国的92式、瑞士的P220系列都是如此。而击针枪往往只有单动模式,比如我国的77式,以及G17。多数情况下,单动状态中,击锤枪的扳机只负责释放击锤,扳机行程较短、力量较轻,扳机手感较好。而在双动状态下,击锤枪的扳机要先压倒、再释放击锤,扳机行程长、力量大,扳机手感较差。

谈这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很有风险!(下)

单动和双动状态下伯莱塔92手枪的扳机

此外,处于双动状态时,扳机会向前高高翘起,位置也更为靠前,相比于单动状态,扳机要“向前一步走”。由于单动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双动,大部分单双动击锤手枪,只能保证单动状态下扳机位置舒适,双动状态下舒适性就比较糟糕了。

射手手指的长度是有限的,双动状态下,扳机太靠前,扣动时自然更为费力。雪上加霜的是,双动状态下扳机翘起,扳机和扳机护圈前壁空间较小,戴手套操作时会非常麻烦。其中,捷克的CZ75手枪,几乎是完美的反面教材,其双动状态下扳机高高翘起,笔者这种手小、手指短的人,几乎扣不动扳机。

谈这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很有风险!(下)

为了解决扳机太靠前的问题,CZ75的扳机上方加工了让位(红框),并在虎口位置做了“收腰”(蓝框)

而击针枪往往仅有单动功能,功能有限,结构自然简单,设计中也不会像单双动击锤枪那么“纠结”,往往更容易保障扳机手感。但G17击发时,扳机先向后推动击针并压缩击针簧,而后再释放击针,类似于击针双动,但又不太一样。因此,有人将G17的击发称为“半双动”,非常的形象。

谈这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很有风险!(下)

伯莱塔92(M9)手枪和GLOCK手枪射击状态对比

半双动也毁了G17的扳机手感。当时,和G17同时亮相的还有瑞士的P220手枪,而G17的扳机表现也介于P220的单动、双动状态之间。其扳机力、行程均大于单动状态下的P220,但力量、行程小于双动状态下的P220。此外,G17行程感很差,扣扳机时几乎没有空行程,行程伊始就是一个较大的力。作为单动击针枪,G17的扳机手感表现难免让笔者失望。

谈这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很有风险!(下)

套筒磨虎口的问题因人而异,不过美国民间确实有不少加装握把护翼的改进件(红框)


谈这款被广大枪械爱好者“封神”的手枪 手感被半双动

图文简介

半双动也毁了G17的扳机手感。当时,和G17同时亮相的还有瑞士的P220手枪,而G17的扳机表现也介于P220的单动、双动状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