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MG42在二战中一并服役,极大影响了未来机枪的设计走向


不同于如今军迷圈对MG42的高度追捧,笔者认为,MG34才是货真价实的“高配”机枪。

对于“二战最著名枪械”的桂冠,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是评价二战最佳机枪,答案就会变得十分唯一——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作为二战时为数不多的通用机枪,MG42的设计概念领先时代,其优秀的性能也给前线的盟军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希特勒的电锯”、“希特勒的拉链”、“撕布机”等众多直观甚至带有血腥的诨号,擦亮了MG42的赫赫威名。

它和MG42在二战中一并服役,极大影响了未来机枪的设计走向

MG34(上)与MG42,两者最明显的外观区别,就是MG34的散热筒是圆形的、而MG42则是方形的

相形之下,同样作为通用机枪,且作为MG42“前辈”的MG34就显得默默无闻了。笔者对MG42也有巨大的憧憬,后来如愿以偿见到了MG42,也同时见到了MG34。对比之下,笔者发现,其实MG34要比MG42更高级。另外,笔者发现,如今一些对MG34、MG42的看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MG34基本知识

一战中,机枪给参战各国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战后,作为战败国,德国被禁止装备机枪、冲锋枪之类的武器。但作为当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机枪对德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短短十几年后,随着政治走向的变化,德国的机枪就卷土重来了。但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德国人也不敢贸然行动,而是狂打“擦边球”,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试探。

它和MG42在二战中一并服役,极大影响了未来机枪的设计走向

MG13机枪和75发弹鼓。MG13的名字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它并不是指1913年的枪,实际上,MG13

在MG34之前,德国就装备了一款名为MG13的机枪。从外形上看,MG13更类似于一款轻机枪,而不是《凡尔赛条约》重点限制的“头号大杀器”——水冷重机枪。在特殊的国际气氛下,在一战战胜国的“马虎眼”下,MG13最终装备了德国。

但作为一款“限制级”枪械,MG13有很多先天不足。首先它主要配备25发弹匣,少量配备了75发弹鼓,实际性质就是一款标准的轻机枪。对于现代战争而言,机枪要频繁转移阵地,对火力持续性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机动性反而更为重要。但在战场火力没有那么“丰富”的二战时期,火力持续性不足的机枪,注定是难堪大任的。

解决燃眉之需的MG13充当了德国机枪的“兵小白”,德国人在MG13上验证了可以快速更换的风冷枪管等一系列新设计。最终在1936年,德军装备了一款名为MG34的新式机枪。不同于此前的水冷重机枪,这款新式机枪有点“两不像”。它像轻机枪一样拥有枪托、握把和两脚架,却又像重机枪那样,使用弹链供弹,可以在三脚架状态射击。

其实,这种新式机枪就是所谓的通用机枪,它是轻、重机枪的结合体,要“身兼两职”,担任两种角色。如此一来,军队只需要装备一种机枪,而不是装备截然不同的轻机枪和重机枪,后勤供应和训练都得到了极大简化。

它和MG42在二战中一并服役,极大影响了未来机枪的设计走向

重机枪状态下的MG34。相比于传统的三脚架,MG34枪身和三脚架的分解结合更为快捷、方便

“身兼两职”的想法总是美好的,效果怎么样就另说了。所幸,德军对这种在当时鹤立鸡群的“两不像”机枪非常满意。但德军认为MG34的价格过于昂贵,不久就开始了新一轮廉价机枪的研发工作,其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MG42。MG34和MG42两兄弟在二战中一并服役,大幅度影响了未来机枪设计的走向。

它和MG42在二战中一并服役,极大影响了未来机枪的设计走向

1941年,在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市使用MG34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图中的MG34就处于轻机枪状态

MG34机枪采用8毫米毛瑟弹,也就是7.92×57毫米毛瑟弹,其自动方式为管退式,具体方式为枪管短后坐,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闭锁。MG34采用开膛待击,枪管为气冷枪管,可以快速更换,枪管长度为627毫米,初速为765米/秒,射速约为800~900发/分。MG34长1 220毫米,重12.1千克,其配套的三脚架重20千克,和当时的众多机枪相比,MG34仍然属于“轻量级”选手。值得一提的是,MG34有两种供弹方式,既可以使用弹链供弹,也可以通过更换一些零部件,使用马鞍形弹鼓供弹。 

与MG42通用机枪几乎同时服役的MG34机枪 设计经典却更容易被人忽略

图文简介

一战中,机枪给参战各国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战后,作为战败国,德国被禁止装备机枪、冲锋枪之类的武器。但作为当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机枪对德国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