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的“绊发雷”

美军在1968年以后使用的这种小炸弹也是“柑子弹”的变种。它的外形与原来的“柑子弹”基本相同,但内部构造要复杂得多。该弹在弹壳内装有4根长约10米的很细的尼龙丝,尾端有一小重物,弹内有电源(直径4~5毫米)。小弹落地解除保险后约30秒钟便会引炸一个小装置,使盖住4个尼龙丝出口的十字形卡片飞开,尼龙丝即靠强力弹簧的弹力飞出并伸直,呈十字形(以小弹为中心)横在地面上。只要有人走过,绊上任何一根尼龙丝,小炸弹一晃动即爆炸。弹内的引信为钢珠型晃动引炸电子引信,小炸弹刚落地时尚未解除保险不炸,站稳后,约30秒便解除保险,尼龙丝弹出以后一晃动即炸。此外,电源电压降低到一定程度,电容器放电也会自炸,这期间从几天到十几天不等。由于小弹和尼龙丝均为绿色,落到草地上很难被发现,所以美军在“胡志明小道”或其它公路上投下的大量“绊发雷”给越军晚上行军带来了很大危险。

伤人不夺命的“布地雷”

美军研制杀伤性武器有“杀一人不如伤十人”的原则,即杀死1个士兵,其同伴将之埋掉,只减少1个战斗力;但若伤1名士兵,其他人对伤员则不能不管,在行军途中要由2~4名其他人员轮流用担架将之抬走(特别是在“胡志明小道”附近,有很多无人居住的地区),这样可减少对方战斗人员3~5名。因此当时的美国杀伤性武器威力都不要求很大,只要伤人即可,“布地雷”就是该思路的一个典型。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下)

越战期间美军为封锁“胡志明小道”,动用了很多武器

这种地雷上没用任何金属,因此用探雷器很难发现。它是用一块半圆形府绸布制成,内包有一块厚约2毫米、半径60毫米的1/4圆形胶板。胶板上有很多洞,板外面有黑炸药,再外面是高灵敏度的白色粉末炸药(可能是美国的C炸药)。将半圆形府绸布包在胶板外对折缝上,即成为半径约90毫米的“布地雷”,其形状是1/4圆形,有点像衣服上的垫肩,总厚度约10毫米,全重70克左右。由于其外表为绿色,晚上用飞机撤在草地上不易被发现,行军时谁踩上一脚准会被炸得腿骨折断,但一般不会丧命。经试验只要有2~5千克的压力,并稍带点摩擦作用即可爆炸。在胡志明小道上空投放时,一般隔2 000~3 000米为一个雷区,长400~600米,宽200~300米。估计其专用弹箱(一说是布口袋)可装上千枚这种“布地雷”,从慢速飞机上撒下。

飞不起来的“蝙蝠雷”

这是一种软塑料壳液体炸药地雷,外形有点像蝙蝠。当中是圆柱形的液压机械引信,人用脚踏上后立即爆炸。引信旁有一叶片,内装6立方厘米的液体炸药,估计是以硝基甲烷为主,再加上其它添加剂。引信另一侧有一空气动力平衡叶片,厚约0.5毫米,可减少撒下后撞地的力量,并提高飘散能力。全弹长约47毫米,连叶片宽约75毫米。该地雷也是用飞机撒下来隐藏在草地上,给行军人员带来很大的威胁。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下)

“蝙蝠雷”示意图

专毁桥梁的“飘雷”

1966年5月的一个晚上零点30分,美国的C-130飞机悄然飞临越南北方的马河上空,当飞行高度约500米时,在重要交通桥梁咸龙桥上游河面投下了6个“大黑家伙”。这些东西落水点离桥约2 200~2 500米,落水后降落伞自动脱落。当时河水正退潮,流速约1.5米/秒。随后在离桥约1 500米处响起了两声巨大爆炸声,到2时30分共爆炸5响,最后一个炸点距桥仍有700米。但第6个被水草和杂物绊住没有爆炸,天亮后越南人将之缴获并加以研究。

原来这是美军研制的用于破坏重要桥梁的大型“飘雷”,其威力相当大。第二天晚上,落在地面自炸的一个“飘雷”炸出直径达7.5米、深2米的弹坑,约相当于1枚360千克的。飞出的弹片平均长50~700毫米,宽20~400毫米,有的弹片竟飞到500~1 000米远。如果正好按设计要求在桥下或桥墩旁爆炸,很可能会将桥墩或桥面炸毁。

这种“飘雷”呈八角形,长和宽都是2.4米,高约0.77米。在前进方向有铝板焊成像船头形状的楔形,另一对外壳上有舵,可防止在飘流过程中雷身打转。该雷的外壳用钢板焊接而成,底部内装C4炸药168块,雷内有4个机械式定时装置和蓄电池,用来在投下后解除保险和定时自毁。引信机构装在“飘雷”当中,有无线电引信和光学引信。当“飘雷”到达桥下时,无线电引信可根据桥面反射回波引炸,或者光学引信根据阴影或反射光束引炸。当时自毁装置设定时间为2~2.5小时,即在天亮前炸毁。越方缴获的几枚是出了故障或落在地面上找到的。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下)

越战期间美军大量使用C-130飞机投掷武器

每架C-130飞机翼下可带4枚“飘雷”,每枚重约1 000千克。当时第一个晚上投下的6枚中有5枚“走火”爆炸,1枚不炸。而第二个晚上再来投雷的C-130飞机在投放前即被高炮击落,对大桥没有造成任何损害。从当时情况看,这种“飘雷”可靠性很差,引信过分灵敏,误炸率极高,所以美军后来好像没有再使用过。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下) 为丛林战应运而生

图文简介

美军在1968年以后使用的这种小炸弹也是“柑子弹”的变种。它的外形与原来的“柑子弹”基本相同,但内部构造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