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得的“菠萝弹”

这种小炸弹美军编号为BLU3/B,弹壳呈黄色,表面分布着菠萝钉,弹径只有64毫米,弹长(不算尾部张开的叶片)96毫米,尾部张开的6片弹翼长90毫米,有点像菠萝叶,因此得名为“菠萝弹”。 该弹全重约800克,装药(淡棕色)160克。不过这种“铁菠萝”可不大好吃,当它爆炸后,在半径10米以内的人、畜都要受到伤害。“菠萝弹”外表的“菠萝钉”是铸造弹壳的小钢珠,直径5毫米,只露出一点在外表面,其爆炸后打入人体内的钢珠,往往不是一两颗,而是一堆,要动大手术才能逐一取出。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上)

美军空投下的“菠萝弹”

装载“菠萝弹”的弹箱(SUU-7/A)外形像个大火箭筒,长3 060毫米,直径400毫米,内有19条纵向的圆筒,除两个筒外,每筒可装18~25枚“菠萝弹”,总数为359枚。投放时拔去小筒后的塞子,小弹即依靠飞机前进时产生的空气压力向后逐个滑出,自由落下。

“菠萝弹”装在母弹小圆筒内时,弹尾的叶片向前转约120°,扣住弹头的圆盖,盖内有撞针和弹簧。小弹离开母弹后,弹尾叶片都转向后,既能保证弹头向下,同时也松开弹盖,这时全弹即处于解除保险状态。当炸弹着地后,弹盖向后冲击,撞针即碰撞雷汞而引爆“菠萝弹”。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上)

挂在一起的“菠萝弹”

这种炸弹在越南战争的早期使用得比较多,但是不爆炸的也很多。主要原因是,在越南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茅草顶,一个个小“菠萝”被卡在浓密的树叶、树枝,或茅草房顶上,其顶盖受力不大,不能引爆;或接地时偏斜角度大,只把盖碰扁了,也炸不了。越南游击队员把这些没炸的炸弹收集起来,埋在美军士兵可能通过的道路上,顶盖向上,覆上一层土。当美军士兵走过来时,一脚踩下去立即爆炸;有的还埋在陷井下,使美军士兵掉下去时将之压炸,正可谓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966年以后,这种“菠萝弹”就逐渐不再使用了。

专打碉堡的“汽水瓶弹”

这种小弹编号为BLU-7/B,1967年发现使用。它的外形像一个逐渐减少直径的四级圆形宝塔,越南人称之为“汽水瓶弹”。弹尾有一个张开后直径约为250毫米的小降落伞,以保证炸弹垂直下落。全弹重620克,前端是大头,直径70毫米,全长约200毫米。内装药300克,呈空心锥形,主要用来打穿越方的水泥碉堡顶部,能穿透硬地面约1.2米深,弹坑直径0.8米,也可打穿0.6米水泥板或20毫米厚钢板。该弹靠触地撞击引炸,使用的母弹弹箱与“菠萝弹”相同。

穷追不舍的“柑子弹”

这种小炸弹(BLU-26)于1967年使用。当美军空袭时,人们慌忙跑向防空洞躲避,这种小炸弹却紧跟在人们的身后,一直“追”入地下防空洞才爆炸,造成了很大损失,而且这种情况出现过不止一次。开始,越南人以为这种小炸弹有“追逐人员”的本领,后来问题才得以澄清。原来空袭时每次投下很多这样的小炸弹,由空中落下时,它们高速滚转,落到地面时往往并不能立即停止旋转,而是四散滚动。正巧有一些滚向拟跑进防空洞的人,所以造成“追人”的假象。它爆炸的机理是停止旋转后才炸,所以一直滚到防空洞最里面,不再转动时才开始爆炸。越南人发现该弹的这一特点后,在所有地下防空洞口都加上了一条水泥制的“门坎”,以阻止它们滚入洞内,这样便减少了损失。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上)

柑子弹

“柑子弹”也因其外形而得名。它由两个半球形外壳组成,外涂墨绿色,直径65毫米,很像个柑子。弹壳厚约7毫米,约有300个直径为5毫米的钢珠埋在里面。全弹重420克,装药100克(70%黑索金,30%TNT炸药)。由于“柑子弹”靠离心力解除保险,如果投放弹箱高度不够,“柑子弹”落下时旋转速度达不到要求,保险就解除不了,因此实际使用中瞎火率很高。针对上述缺点,美军在1968年使用了另一种“柑子弹”。它是“不定时”爆炸,而不是停止旋转后爆炸。所谓“不定时”是指谁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爆炸,包括设计师、生产工人和使用人员都不知道。因为它的危险性很大,发现后,人员不敢靠近,只好从远处用枪射击或用其它方法排除,要将其“俘获”是很难的。

美军在越战期间使用过的一些“新奇”武器(上) 为丛林战应运而生

图文简介

美军编号为BLU3/B的小炸弹,弹壳呈黄色,表面分布着菠萝钉,弹径只有64毫米,弹长(不算尾部张开的叶片)96毫米,尾部张开的6片弹翼长90毫米,有点像菠萝叶,因此得名为“菠萝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