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苏联为克服缺少前线轰炸机这一薄弱环节,开始着手研制新型前线轰炸机,并由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苏霍伊负责设计工作。飞机设计时定位于能够短距起降,并曾计划以苏-7B型轰炸机为基础,在其上配备升力发动机。试验机T6-1为三角机翼,装1台巡航发动机和4台垂直向下喷射的火箭助推器,于1967年7月2日完成了首次飞行。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试验型飞机走入了死胡同,于是不得不另起炉灶,以苏-17飞机为蓝本,制造新型变后掠翼飞机。1970年1月17日,著名试飞员伊柳申驾驶改进后的首架试验机T6-2I飞上了天空。该机最初称为苏-19,后正式命名为苏-24。

从短距起降到可变翼布局——苏-24战斗轰炸机

苏-24目前仍然大量在役

1971年,苏-24开始在新西伯利亚的飞机厂成批生产,并于同年12月进行了首架成批生产型飞机的首飞,这也是该机的第7架试验机。1974年年底,首批苏-24开始装备部队。该机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93年,共制造了各种型号1 200多架。该机集强击机与前线轰炸机的性能于一身,并在苏联的军事装备史上首次引入了“航空作战系统”这一概念,更因为可携带较重的作战负载而被西方称为“炸弹卡车”。

苏-24是一种前线轰炸机,西方国家将其归类为战斗轰炸机,并起绰号 “击剑手”(Fencer)。飞机为双座、高单翼、单垂尾、机身两侧进气,属正常气动外形,与美国F-111飞机外形相似。苏-24使用高度机械化的可变式后掠机翼,其四个固定后掠角度分别为16°、35°、45°和69°。水平尾翼为全动式结构(即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机身为全金属结构,主要使用铝材以及钛镁合金。

从短距起降到可变翼布局——苏-24战斗轰炸机

苏-24采用可变后掠角机翼

密封座舱有空调系统和氧气设备,配置有双冗余度操纵系统。座舱宽1.65米,双座布置是与众不同的并排式,这样可减轻长时间飞行带来的疲劳,有利于双方之间的协调行动并使两名飞行员均获得良好的前方视界。座舱盖从中间一分为二,均向后开启。该机装有K-36D/DM“零-零”弹射座椅。

苏-24M型配有空中加油系统,这也是前线航空兵的飞机中首种加装空中加油系统的飞机,它可通过软管接受伊尔-78加油机的加油,苏-24M之间也可相互加油。动力装置是2台AL-21F-3A型发动机,单台推力达76.5千牛(7 800千克力),加力推力近110千牛(11 200千克力)。进气道在机身两侧,进气口处有向前延伸的附面层隔板和激波板,中机身下两侧有减速板,后机身的侧下方有一对腹鳍(注),以保证飞行稳定性。

苏-24M型最大翼展17.638米,机长24.53米,机高6.19米,翼面积51.02平方米,飞机空重22 300千克,带三个副油箱时燃油重量为16 4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9 750千克。低空最大速度1 365千米/小时,高空最大速度2 120千米/小时,升限17 000米。不携带副油箱作战半径560千米,携带副油箱低空作战半径为1 250千米,航程2 85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850~900米,着陆滑跑距离800~850米,限制过载为+6g。

苏-24的研制从绘制首批图纸到装备部队共花费了15年时间,主要是因为当时对该飞机的要求较高,即要使其成为苏联首架全天候作战的对地攻击型飞机,所以其机载设备在当时是较先进的。

从短距起降到可变翼布局——苏-24战斗轰炸机

苏-24可挂载各种武器

苏-24首次配备了一体化的瞄准导航设备,将各种雷达和光电目标探测系统结合在一起。机头装有大型雷达,前机身下方有激光测距/目标识别器,发动机进气道两侧及垂尾上有雷达告警接收机,中机身上方有导弹告警接收机。机上还装有反辐射主动压制设备和红外诱饵施放装置等。

苏-24在武器的配置数量和种类上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在起飞重量为39.7吨的情况下,可携带重7吨的作战负载。可挂各种炸弹、火箭弹和多种空地导弹,还可挂R-60型近距空空导弹用于空战。机上还有一门内置式30毫米或23毫米6管机炮(型号为GSH-6-30或GSH6-23),射速可达10 000发/分,备弹500发。

苏-24共有8个武器挂架,4个为机翼挂架,另外4个为双梁式机身挂架。不管机翼的后掠角度有何变化,2个机翼挂架始终与机身平行。

从短距起降到可变翼布局——苏-24战斗轰炸机

苏-24机腹的6管机炮

尽管苏-24M现在仍是俄空军前线轰炸机的主力机种,但将逐步被更加先进的苏-34所取代。

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苏-24战斗轰炸机 用15年时间研发的全天候前线轰炸机

图文简介

60年代,苏联为克服缺少前线轰炸机的问题,开始着手研制新型前线轰炸机,并由著名的飞机设计师苏霍伊负责设计工作。苏-24的研制从绘制首批图纸到装备部队共花费了15年时间,主要是因为对该飞机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