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郭晓强,博士、生命科学领域科普作家

如果你也常年潜伏在各大家族群,那一定对“血稠”这个词不陌生。

看看那些年被“血稠”支配的恐惧↓↓↓

新闻截图

一听“血稠”,立刻联想到血栓、血管堵塞,不惜斥资买各种号称能缓解血稠的产品,想尽办法疏通血管。

图片来源网络

但其实,那些年被大肆宣扬的“血稠”根本就是个伪科学,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只是民间杜撰出来的一个词。

那到底“血稠”到底是怎么来的,跟血栓有没有关系呢?

“血稠”到底是啥?

“血稠”在医学上指的是高粘稠血症,血粘度就是用于描述血液基本特征的一个词汇。

血粘度是一个相对值,如果将水粘度定义为1,正常血粘度则在4-5之间。

通俗理解就是,血粘度数值越小,血流速度越快,反之则流速越慢。

血粘度的数值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先看血液构成,它由血细胞和血浆构成。

血细胞占血液总量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其中红细胞又占绝大多数;

血浆占55%,主要成分是水,此外就是溶于其中的物质,如蛋白质、糖、脂类等。

因此血粘度主要由红细胞性质决定,此外还依赖血浆成分。从这个角度出发,血粘度更多反映的是机体红细胞状况。

“血稠”就是血栓吗?

“血稠”和血栓根本就是两码事。首先,你可能都没理解血栓是什么意思。

血栓是血管内形成的块状物。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启动保护反应形成血栓,以防止失血,所以适度的血栓是没事的。

图片来源网络

但如果血栓逐渐增加,最终影响到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减少氧气供应和有害物质的排出,就会影响健康。

血栓会引起危险因素包括炎症、凝血异常、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等。

因此,血粘度与血栓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血液特征,后者则通常指一种疾病,尽管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并非严格的因果关系。

此外,“血稠”也不等于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脂水平偏高,而血液粘稠是指血液粘稠度过高。

血液为什么“变稠”?

血粘度数值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水的比重、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及形状、血浆成分、温度等,低温可增加血粘度,而高温则具有降低效应。

许多病理情况下血粘度数值也会发生变化,如唐氏综合征、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等则往往会使血粘度升高。

图片来源网络

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习惯和部分慢性病往往会伴随血粘度升高,如抽烟、无规律起居、肥胖、高血压、慢性炎症等。

当身体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视觉障碍、出血或皮肤泛红等现象时,就可能预示着血粘度升高了。

“血稠”要不要治疗?


血粘度本身是血液的一种物理属性,正常情况下是各种机能顺利完成的基础,但过高则会造成危害。

对儿童而言,高血粘度将阻碍心脏、肠道、肾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正常供氧,可造成发育受阻。

图片来源网络

对成人来讲,高血粘度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狼疮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诱因,并且还与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存在一定关联。

因此,保持正常的血粘度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病理性高血粘症,应在医生建议下积极治疗;而血粘度适度增加的人不必过于担心,一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即可。

但像民间流传的打针、输液疏通血管,根本不靠谱。切勿轻信非正规宣传,真正靠谱的是下面这些。

怎样维持血液粘度正常?

高粘稠血症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远比比血糖、血脂等复杂很多,因此目前针对性措施极少,这里只介绍几种可能有效的方法。

适度失血

女性血粘度正常值普遍低于男性,以绝经前女性尤为明显,一个可能原因在于月经期失血(减少红细胞数量),从而降低血粘度,推测绝经前女性血栓发生率低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当失血(如献血)对降低血粘度应该具有一定帮助。

特别提醒,这种策略要因人而异,并且要掌握好度,过度贫血对机体危害也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网络

合理膳食

避免外源直接摄入或机体间接生成过多脂溶性或水溶解性低的物质,这对降低血浆粘度具有重要益处。


增强运动

运动本身一方面可加速血液循环,降低粘度;另一方面还可升高体温,而温度对降低粘度也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总之

避免过高血粘度

对健康具有重要益处

但也要理性对待


"血稠",竟然是伪科学!更扎心的是,"血稠"和血栓的关系其实是…

图文简介

被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