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快递、共享单车、移动支付……

  科技成果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成果。

  2015年我国1.5万亿的科研投入,位居全球第二,却大多数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困扰各国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中国科学院发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正式启动,形成近200亿基金的总规模,堪称一个大手笔。

  但科技成果转化,只需要资金推动就可以吗?在这种局面下,科学家又该怎么做,才能把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提上去?

  习大大曾说过:“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在SELF讲坛上,中科院光机所副研究员、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也说出了关键:“我鼓励科学家自主创业。”

  科学不是“无用科学”

  米磊强调科学的实用性,他表示现代科学不是古希腊的“无用科学”,而是能够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而科学家,就是创造技术,并用它造福人类的人。

  那么为什么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米磊认为是“三个需要”。

  国家需要

  2015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1.5万亿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但国家已经在科研上投入了这么多的经费,却有绝大多数的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米磊表示,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中国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提上去。这要落到科学家身上。科学家是一个国家的精英,国家的精英就是要为祖国来解决问题。所以,米磊认为科技创业是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并引用习大大的话:“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科研需要

  米磊指出,鼓励科学家创业也是科研的需要,因为科学研究非常烧钱。中国近年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GDP的大幅增长,所以科研经费水涨船高。如果非洲的国家像中国一样养这么多的科学家,来从事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全球最顶尖的高校如斯坦福、MIT也都在鼓励科学家创业。

  科学家也需要

  米磊以自身为例,讲了一个故事。

  他过去因为自己的孩子打针扎了四针而感到心疼痛苦。于是米磊用光学影像技术研发出了血管成像仪,最开始就是解决了自己孩子扎针的问题,但是没想到还能解决其他很多病人扎针的痛苦。尤其是在2015年埃博拉病毒的时候,还有两台仪器被第三军医大学带去抗击埃博拉病毒。这让他很自豪。

  米磊的公司现在每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两千多万,还有50%出口到发达国家。他说:“这就让我自身感受到,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其实我过去写文章得到的成就感,远远不如我把我真正的理论变成实际的成果,然后造福我身边的大众带来的成就感更大。”

  科学家凭什么不能创业?

  科学家不是“清贫”的代名词,科技该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这也包括科学家本人。

  米磊直言,创业也是科学家的一个人生选择,人可以有各种选择,做什么选择都是他自愿的。从联想到华为到中兴,包括现在我们的科大讯飞,很多的企业家都是从高校、研究所走出来的。

  先创带后创

  当然,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适合自己出来创业,像柳传志、任正非等很多的科学家,他们更适合当首席科学家,然后由企业家来做成果转化。

  这就必须要鼓励一小部分科学家先走出象牙塔,创办科技企业。等环境成熟之后,企业众多,科学家的选择也将更加自由,不再需要“身兼双职”。

  创业也需要环境,一个良性创业生态是必须的。米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围绕一个硬科技的创业的雨林生态来搭建,就像围绕中科院搭建北京、上海、合肥的科创中心一样,这都是一系列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态体系的问题。

  通过科学家创业来实现科技创新,孵化更多的企业,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米磊的中国梦。

科研投入未转化,科学家要创业么

sp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