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强军,靠什么定型致远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之际关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新闻调查与思考

  引 子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我军历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这三天,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新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人民军队从此开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向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阔步迈进。

  历史往往经过时间沉淀后才看得更加清晰。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历次调整改革,这次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略贯穿全程。

  正如习主席深刻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从这个思想坐标瞩望此次改革,一幅以法引领改革、依法推进改革、立法巩固改革的恢弘图景正在我们眼前铺开。

  这是一支军队的转型之路,这是一代军人的重塑之路。

  从“制胜”到“治胜”,一字之变的巨大跨越

  此次改革,本身就是依法治军的生动实践

  到部队调研,受访者这样描述:“这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动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它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修修补补,而是体系的重塑、彻底的变革”……

  从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到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从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到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正是通过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构建新的领导指挥体系。

  不言而喻,这些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本身就是新的治军之法,其蕴含的战略运筹和现实考量表明,今时今日,我们党建军治军已进入一个新境界。

  新境界新在哪?踏访部分军委机关部门和各战区、军种部队,记者听到这样的回答:

  勇于革故鼎新——打破了沿用多年的四总部制、大军区制、大陆军制、建用一体制,最大限度解放了战斗力、增强了部队活力。

  注重顶层设计——着眼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对组织形态、指挥方式、管理模式等“上层建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重塑,与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改革有本质不同。

  突出问题导向——瞄准的靶子是长期影响和制约我军战斗力提升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从制度上根本上推动跨越发展和战略转型。

  更具世界眼光——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同时,充分借鉴外军转型的成功经验,力争实现由跟跑并跑变为并跑领跑……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调研中,官兵反映,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地位之高、作用之著。

  其实,只要对习主席关于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重要思想稍加梳理,就会发现这是一条酝酿已久的清晰脉络——

  2012年12月,习主席视察驻岭南部队,首次鲜明提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纳入依法治国总体布局,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

  2015年2月,经习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人民军队法治建设步入新阶段、开启新航程……

  改革强军,人民军队选择将法治化轨道,作为强军兴军的“快车道”。

  治军之道的变革,是根本的变革

  “以前,一提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脑子里迸出的字眼就是安全稳定、管理正规。”陆军参谋部部队管理局副局长赵雪平说,经过改革洗礼,大家考虑最多的是一个全新命题:军队治理体系现代化。

  这位从原广州军区转隶陆军的大校军官,从古人那里汲取了丰富学养:《孙子兵法》“五事七计”数千字,“治”和“乱”分别出现12处和11处,其蕴含的多治少乱、善治避乱等“治胜”思想,于今仍有深刻启示——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越是要法治化。离开了法治化,一支军队武器装备再先进,也不过是一支现代化的“游击队”。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军制胜法宝。但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经验式、简单化、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弊端日显,尽快建立质量效益型的现代军队治理体系,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从“管理”到“治理”,由“制胜”到“治胜”,站在改革潮头观澜,治军之道一字之变的巨大跨越,正在全军逐渐显现——

  中部战区的一位将军说,这场改革不再是应急式的、临时性的调整完善,而是更为高远的科学运筹:它基于一个宏大目标——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基于一种现代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基于一种核心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

  同时,围绕这个战略运筹,对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设计,探索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翻开《二一六年陆军管理工作指示》,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着眼新体制新格局,探索现代治军特点规律,努力实现军队治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由区域性向全局性、由经验化向专业化转变。”早在成立之初,陆军就以“创新领导管理方式”破题开局,列出了明确的落实时间表。

  由此窥见,他们深深懂得:一支军队治道的变革,才是根本的变革。


  “改革阵痛”,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必然”,更有依法治军能力不足的“使然”

  忙自何来?

  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如火如荼,新气象新风貌新格局正在形成。

  回首来时路,机关干部感触最深的一个字:忙……

  单位调整转隶组建、机关人员编制压缩,有时加班加点在所难免。但冷静思之,不得不追问:导致他们如此忙碌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人归责于个别领导:依旧是只挂帅、不出征,用外脑、不动脑,遇事动嘴不动手、逢会讲话必念稿。

  有人眼睛向内找原因:身子进入新体制,脑子还在旧体制,仍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材料落实材料、以通知落实通知,工作程序流程过于繁琐……

  “表面上看,上述分析不无道理。”海军参谋部部队管理局管理指导处处长曹万浩认为,往深里挖,这些问题都源于同一个“病根”——依法治军能力不足。

  曹万浩说,“改革阵痛”,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必然”,更有依法治军能力不足的“使然”。置身新的领导指挥体制下、世界一流军队参照系中,大家意识到,很多问题积弊的产生,也是源于这方面的欠账——

  没脚本,演习无法实施;不开会,任务无从部署;不发通知,机关不知道怎么指导基层;条例条令意识淡化,“红头不如黑头、黑头不如白头、白头不如口头”;选人用人“劣币驱逐良币”,善于点兵的不如精于点菜的;部队管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我们现在的过度繁忙,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欠缺的治军能力‘还债’‘补课’”。座谈时,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法规编制处处长周新涛的话引人深思: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改革要求为镜反思自己,而不是以自我感觉为据挑剔改革。

  面对改革大考,既要思想观念转变,更须治军能力升级

  如今,改革已进行6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人民军队发生了什么?

  南京,东部战区联合参谋部。甫一成立,他们就紧紧扭住联合作战指挥职能,展开依法治军能力建设。随着一个个创新思路进入规划计划、一条条务实举措付诸方案行动,抓备战、谋打仗的主业更加居中,研究战争、指挥打仗的特征更加凸显。

  北京,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新年伊始,他们主动适应新体制新职能新任务,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军事训练、院校教育和部队管理的特点规律,积极构建以训促管、以管促训新模式,着力提高战略谋划和战略管理水平,切实使依法治军向打赢聚焦、与实战对接。

  这场改革大考,既考验忠诚和作风怎样,更检验素质本领如何;面对改革大考,既要加快思想观念转变,更须推动治军能力升级。

  汪泽涛,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联合训练局副局长,从原第二炮兵司令部军训部调整而来。“自己以前主要负责部队技战术训练,很少涉及战役训练,现在却要抓更高层次的联战联训。”从单一军种机关走上三军联合平台,他立刻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能力素质不强是制约部队依法治军落实的‘短板’,只有尽快提高依法治军能力素质,才能看清当前改革的形势和任务,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扫除前进路上的风险和压力。”

  “依法治军是一项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涉及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某一环节抓不好都会影响改革进程。”提高依法治军能力素质的责任感紧迫感,也出现在海军参谋部规划和编制局副局长丁海波身上。他介绍说,此次改革,海军部队从表面上看波澜不兴,实则同样浪潮汹涌:作战指挥体制调整、组织结构重塑、力量体系优化……每一项改革任务的如期完成,都急需与之相适应的依法治军能力匹配。

  什么是世界一流军队?丁海波说,就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组织形态、作战体系、人才队伍、训练水平、军事理论,就是要具备能够与世界最强对手抗衡、过招、打赢的军事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扬鞭奋蹄、迎头赶上,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军队使命任务要求的体制编制、管理模式、制度安排、运作方式,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制度支撑。


  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取决于人的改变

  在改革的土壤,播撒法治信仰的种子

  改革必成、强军可期,依靠什么保证?通过什么实现?

  如果为此次改革著书立传,一定会浓墨重彩于这两个时间节点——

  中央军委《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指出:力争2020年前,初步构建起包括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军事法治实施体系、军事法治监督体系、军事法治保障体系在内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宣布: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军事科学院的一位专家说,这两个完成时间节点的高度契合,折射出这样一条逻辑:改革强军要求依法治军,依法治军保证改革强军;改革在法治下推进,法治在改革中完善。

  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势必要求一个精彩的开局。官兵们发现,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军委机关各部门、各战区闪亮登场,都带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法治先行、依法运行,初始即严、一严到底。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要求我们的治军方式努力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而他们组建之初,在改革土壤里的第一次耕耘,播撒的就是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信仰的种子。

  “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取决于人的改变。”陆军参谋部副参谋长祝庆生谈到,全军230万部队,陆军占了几乎一半。这么庞大的体量,如果还是主要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强身塑形”尚且艰难,又遑论现代化转型?

  基于这种认识,陆军首任党委班子履新的“第一把火”,就是给自己立规矩——制定党委自身建设若干规定,规范领导机关“四个秩序”等,依靠铁规之力、制度之威约束自己,通过以上率下、立身为旗影响部队。

  走进中部战区机关,我们近距离感受改革强军带来的新变化:在“主战”原则下,战备训练、政治工作、日常业务、管理保障4大类34件规章制度应运而生,其巨大的法治效应,直接体现在保证联指中心的规范运转——每一个席位上的指挥员必须通过资格认证,每一支保障力量必须按照作战编组值班,任何人处置情况必须依规而行。

  在新组建的军委国防动员部,军事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写入党委“一号文件”。从部领导到普通机关干部,人手一本《正规化管理手册》,百余条法规制度成为人人知晓、时时照做的“铁标尺”。

  记者一路走来,深感一个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逐渐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蔚然成风。

  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这次改革,动“棋子”,调“棋盘”,改“棋规”。

  调研中,正值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官兵们着眼于此,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我们坚信,这套科学的改革设计,将最终把人民军队推升到强国军队、一流军队的行列。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新的领导指挥体制只是搭起了我军未来样子的“四梁八柱”,观念上的变革刚刚开始,细节上的完善尚待时日,我军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完全从旧体制转出来,彻底挣脱陈年积弊的束缚、清除既得利益的羁绊、走出有法则无罚则的困顿、突破“一个将军一个令”的梗阻,使“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体制和机制相辅相成。新体制建起来了,相关机制建设要跟上,否则会影响改革成效,甚至可能打乱仗。”官兵们说,习主席的重要论断如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对我们按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警醒。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要求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谈到这样一个“机制性前提”,即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名官兵应当首先找准自身职能定位,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认清肩负的主责主业,解决好心思精力“往哪儿用”的问题;明确与“左邻右舍”的职责边界,解决好“该干啥、不该干啥”的问题。否则,“三个根本性转变”就有可能异化为“三个根本性加强”。

  调研中,记者听到一件新鲜事:5月9日上午,中部战区机关某局召开领导碰头会,不到10分钟,就对5份待办文电拿出意见。未到中午,5份文电便全部办结。

  说它新鲜,是因为搁在以前,几乎大事小情都要打呈批件,处理5份文电起码得几天时间。该局一位副局长反映,这种改变得益于战区党委用打仗思维、打仗速度办文办事的刚性要求。硬起手腕纠治“五多”,就会集中精力谋战备战。该战区最近一次参谋业务考核,参考人员全部合格,20多人取得理论和实操双满分的好成绩。

  我们采访感到,新体制下,官兵对改进作风最期盼最关注。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如果跳不出旧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形不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就可能因多而散、因忙而乱、因繁而慢,影响广大官兵对改革的获得感。

  越是深化改革,越要法治先行。今后5年,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如期完成改革目标任务的攻坚时期。改革开启才6个月有余,但我们已经对人民军队靠什么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靠什么定型致远,有了清晰的答案。

  (特约记者李大勇、赵国涛、莫小亮协助采访整理 梁蓬飞 严珊)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20日 02版)

从“制胜”到“治胜”,一字之变新在哪

图文简介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之际,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逐渐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