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向航空强国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意义重大,值得期待。
习主席指出,党中央作出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的决策,是从富国强军战略高度出发,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航空工业体制改革采取的重大举措。从2015年将航空发动机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将航空发动机实施专项列在百大工程项目首位,国家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上的征程正在加速推进。成立中国航发集团体现了国家意志,将加快实现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战略转变。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中国航发集团的主营业务横跨军民两域,目标是建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产业链。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科研成果和产品将是未来中国军民用航空平台的创新源泉和关键支撑,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过程中,也将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汇聚众多高端工业技术、位于装备制造业尖端。同时,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稀有化”使其可以作为战略投射手段增强本国政治影响力。正因为其巨大的战略价值,世界各国都在不停地向这个科技巅峰发起冲击。然而,由于结构太过精密复杂,导致研制难度极大、周期极长、耗资极巨,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只有寥寥数国完成了登顶。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出席成立大会时强调:“要实现航空发动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实现我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的战略转变。”“测绘仿制”说明我国虽是少数几个能自行设计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但国产航发都是跟踪仿制;“航空大国”说明我国航空产业需求旺盛,但核心技术还不在手上。
多少年来,我们引以为傲的战机,喷射的尾焰都不是中国的颜色。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于国防安全受制于人。
我们太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航空发动机了!这既是中国航发集团的主营业务,更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不过,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国航发集团成立后便能迅速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严谨的。对航发集团来说,先制定一个“小目标”,在一个方向上取得突破是比较可行的发展途径。
目前来看,我国需要三类航空发动机:一是满足三代主力战机的高推力涡扇发动机;二是满足大型军用运输机和民航干线客机需求的大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三是满足四代战机超音速巡航需求的可变矢量喷口发动机。考虑到四代战机和运-20的产能以及二代战机的换装需求,以及三代战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空战主力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先从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高推力涡扇发动机突破是比较可行,也是比较急需的。
过去,我们提到航空发动机,脑海中总会第一时间出现通用电气、普惠和罗罗公司的名字,3家顶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历经百年洗礼,至今仍显得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今天,我们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破茧而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期待在世界航空发动机工业名目中不仅要看到“中国制造”的旗帜,更要打上“中国创造”的烙印。(杨王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