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23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4星送入太空。杜财摄

  央广网西昌11月23日消息(徐凤佳李鹏)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风雨兼程也走过了不惑之年。在40多年的建设历程中,西昌航天人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新高度。22号,伴随着“天链一号04星”的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首个发射次数过百的航天发射中心,树起了一座永载史册的航天丰碑。近日,记者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探寻最美航天人的故事。

  彝海结盟地与航天发射场:川西小城的两张名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城内,而发射场位于冕宁县沙坝镇附近的深山中。大多数人对于冕宁这个小县的熟悉,是因为长征途中,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这里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如今,再现这历史一幕的大型雕塑,与发射架一起,成了大凉山最重要的两处标志。


  测控操作演练。(资料图)

  仰望星空铸丰碑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批建设者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1970年,党中央一声令下,一支神秘大军从西北大漠出发,悄然走进四川大凉山的深山峡谷,在杂草丛生、砾石遍地的山沟,历经数年,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建设的航天发射场。

  当记者站在高高的发射塔架下,无不萌生出强烈的自豪感,被中国航天人的辛苦付出和科技的巨大力量而震撼。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王泽民告诉记者,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发射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通信条件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老一代航天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胜利完成了第一枚三级低温液体火箭的发射,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每一根通信的电线杆下都有一个民兵护线,非常的感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这里已经建设成立了设施设备一流,组织体系科学,质量管控国际接轨,人才队伍一流的航天发射场。发射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氮氧生产。(资料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N+”个第一

  46年的风雨兼程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很多个第一。1986年2月1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结束了中国人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1990年4月7号,成功发射我国承揽的首颗国际商务卫星“亚洲一号”,中国航天从西昌走向世界。2000年10月31号,成功发射我国首颗“北斗”导航卫星;2007年10月24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主任邓洪勤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心经历了三星三箭同时在场测试,首次成功发射远征一号上面级火箭,实战应用网络信息系统国产自主可控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系统,创下了142天圆满完成9次发射的超高密度新纪录。六次组网发射推动北斗导航向全球系统进军,三次爱心发射服务“一带一路”,一举夺得中国航天“十二五”完美收官和“十三五”开门红,取得了1997年以来全战全胜的辉煌业绩。


  火箭转场。(资料图)

  航天发射是高风险的事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走过了一段失败艰难的峥嵘岁月。上世纪90年代初的航天发射失利,并没有使坚强的西昌航天人消极沉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毛万标告诉记者,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质量就是生命,靶场就是战场”的观念融入到了每一个航天人的血液中。

  中心叫响了“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口号,创造性的推行主任工程师、系统工程师、“双岗”、“四检查”制度和“五按”工作标准,率先在我国航天发射场建立并通过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做到“我的岗位我做主,我的岗位请放心。”


  气象测试。(资料图)

  “一百分”博士的新“长征”

   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每一次卫星发射都离不开各系统、各协作单位。对于技术部二室工程师何益百来说,每一次的航天发射,都是从产品卸车开始的。火箭刚进场的时候,都是一级、二级、助推分解开来的,需要从火车上用吊车横着吊下来,然后转入测试间。卸车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是何益百做的很认真,拿着小本记录每次吊装的时间,和连队的同志一起趴在地上看火箭落到车上的位置是否严丝合缝,这一件很繁琐的事,这个80后博士生老老实实的重复一遍又一遍。

  火箭卸车,看似平凡的工作,由于直接关系到火箭产品的安全,容不得任何闪失。为了提升卸车工作的可靠性,行吊机构也在不断进行着升级更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背后,是老一辈航天工作者一以贯之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这也是他博士毕业来到工作岗位后感受最深的一点。他认为,开阔的视野是他的优势,但只有带着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才能利用自身所学,更好地服务于航天事业。


  火箭腾飞的背后,是成百上千部门,成千上万工作人员的牺牲奉献。一代代航天人不计得失干惊天动地事、不求名利做隐姓埋名人,他们是航天事业薪火相传的支撑。46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有两个集体、3名同志荣获荣誉称号,6个集体、9名同志荣立一等功,还有黄兴文、潘先勇、王京辉等30名同志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航天事业才能够接续推进、经久不息、永葆辉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王泽民告诉记者,中心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希望重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过硬发射中心。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伟大征程中,在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伟大跨越中,续写中国航天人新的更大辉煌。


  火箭箭体监测。(资料图)


  全国全军典型车著明参加试验任务。(资料图)


  设备吊装。(资料图)


  1990年4月7日21时29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托举亚洲一号卫星,在基地第3发射工位点火升空。(资料图)


  建设初期火箭测试厂房。(资料图)


  上世纪80年代末,为适应发射国内外大容量、大功率、长寿命卫星的需要,二号工位建成。(资料图)


  建设初期:一声令下,战士们脱去棉衣,扛起草袋,冲向刺骨的河水,冒着严寒挖掘桥基。(资料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N+”个第一是这样炼成的!

图文简介

站在高高的发射塔架下,无不萌生出强烈的自豪感,被中国航天人的辛苦付出和科技的巨大力量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