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坚实者长久,唯勤习者远飞。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在《桓子新论·道赋第十二》中讲到,他曾师从“工于赋”的扬子云、“习兵器”的王君大学艺,被两人分别告诫——“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在文中最后,他亦用“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的谚语作结,指出熟能生巧,“巧”也是“习”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很羡慕那些技艺精湛者,看到他们成功的荣耀,却可能忽视了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篮球巨星科比坚持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练球,一练就是十多个小时;物理学家薛其坤,带领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震动世界基础研究领域,谁知他20年来一直都是“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劳模孙景南,因焊接技术精湛被法国同行称为“女焊神”,业绩背后是“白天干活,晚上练习”,干完活后连裤脚都能滴下汗水。

  掌握一门技术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绝非易事。但“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重复做、用心做都能成为专家和赢家。庖丁解牛、佝偻承蜩、轮扁斫轮、匠石运斤,这些精湛的技艺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勤奋练习而成的。

  学无坦途,任何技艺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学艺的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要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苏秦攻读《阴符》,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学有所长,纵横捭阖名扬千古;祖逖闻鸡起舞,积谷练兵,挥师北上,收复不少失地;宋濂求学从师之时,负箧曳屣,忍穷冬烈风,行深山巨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勤且艰若此”,终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众所皆知的道理,却有几人至焉?方仲永天资聪慧,能指物作诗立就,却因“不使学”沦为常人。无数事实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难有精致精细、善始善终的专注;没有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付出,便难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对军人而言更是如此。如果军人武艺不精、技不如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便是必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说过:“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溺,弓马不素习而欲战胜者,未有不败者。”但满清旗兵知之而不鉴之,不学无术的教训只能使后人哀之。健锐营曾为满清八旗兵的精锐,自恃骑射连克敌军,名噪一时,但后来训练荒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有“十人上马半数落,龇牙咧嘴腿骨折”,面对西方列强束手无策,屡战屡败。

  把技艺练精坐等不来,而是以时间为刻度,不断书写自身本领的新高度。精武强能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兵王”何祥美没有止步于做一名普通陆航兵,他摒弃浮躁,宁静致远,苦练精练作战技能,最终成为军内著名的“三栖精兵”;原北京军区坦克神射手贾元友,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十几年来,每天都像新兵一样苦学知识,狠练技能,最终在全军坦克射击比武中取得“三弹穿一孔”的佳绩,被誉为“信息化前沿的尖兵”;“蓝军”旅长满广志,对交际应酬了无兴趣,却不放过每次联合演练的机会,一直冲锋在陆军转型最前沿。“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是只准备三餐,还是“宿舂粮”,抑或是“三月聚粮”,结果迥然不同。欲“适千里者”,必须下一番功夫,谁也偷不得懒、取不得巧。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道出了学习的功夫、专注和持久。如果每名官兵都能这般坚定、专一,那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还有什么练不好的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选择了军人这份奉献的职业,就应该沉下心来刻苦钻研,不迷声色、不惑杂乱、不求闻达,守住宁静、扑下身子、耐住性子,真正把自己打磨成“强军工匠”。如此,才能练出一番硬功,逢敌亮剑,决战决胜。

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图文简介

唯坚实者长久,唯勤习者远飞。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