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爆炸冲击震动无所不在。尤其是进入核武时代,巨大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震动,可使深达数百米的地下工程遭受严重破坏。为保存有生力量,采取各类隔冲耗能措施,转动为势、化大为小、确保安全,就成了战时工程防护必须坚守的最后底牌。12月29日出版的《解放军报》邀请军委后勤保障部某研究所总工程师董宏晓,为您讲述未来战场如何防护爆炸冲击波。
钢弹簧隔震器可有效耗散外界冲击能量
□爆炸震动,给战场工程和设备造成严重毁伤
□隔冲耗能,消弭爆炸冲击波危害的不二选择
未来战场,如何防护爆炸冲击波
核心提示
老子《道德经》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深刻阐述了天下万物相生相克的辩证规律。为保存有生力量,保障战斗力发挥,采取各类隔冲耗能措施,削峰弥谷、转动为势、化大为小、确保安全,就成了战时工程防护必须坚守的最后底牌。
冲击隔离——
以时间换安全
上世纪40年代核武器应用于实战以来,其巨大杀伤威力和破坏效应立即引起世人高度关注。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核沾染等破坏效应外,爆炸所致严重的冲击震动毁伤,同样是各国科研人员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爆炸冲击震动是武器爆炸时在介质中产生的一种强烈波动传播现象,其实质是一种能量释放与介质的相互作用。核武器爆炸时,其能量的很大一部分,将耦合进爆心附近的岩土介质之中,产生剧烈的应力波向外传播,使原本处于静态的物体在极短时间内急剧转换到运动状态,造成工程结构的破裂、损坏,甚至整体垮塌。
众所周知,爆炸冲击震动具有高峰值、短持时、宽频带等显著特点,以首个高峰波迅速衰减震荡为主要特征。因此,对其进行防护,主要针对冲击作用最大的首个波峰进行。简而言之,削峰弥谷、化大为小,采用延长作用时间以减弱瞬时冲击幅值,从而保护目标不受爆炸冲击震动危害,也就是太极拳中“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由此,研究使用各类爆炸冲击震动隔离器材就极为重要。如美国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工程中,就使用了1300多只大型螺旋钢弹簧,对15幢离壁式钢结构房屋进行了整体隔震防护。
能量耗散——
以转换求生存
爆炸冲击震动表面上虽然是一种强烈波动传播现象,但其减震措施的本质则是通过一定措施进行的能量转换和耗散。
以各行业广泛采用的钢弹簧隔震器为例,此类隔震器是一种典型的隔冲耗能器材。在外界冲击作用下,它首先将冲击动能吸收,转换成内部弹性势能,随后以相对缓慢的速率,将此势能释放重新转换成动能。同时,伴随阻尼作用使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散,如此往复,一般在有限几个循环后,就可将外界冲击能量大幅耗散掉。
随着对震动防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又开发出各类新型隔冲器材,如当前方兴未艾的磁流变液阻尼器等。此类主动型隔冲器材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外界冲击输入的变化,自我调节输出阻尼力和系统刚度,也就是“因势利导、能量转换”从而达到最优震动防护效果。
多层设防——
以体系获效能
在大当量武器的近距爆炸甚至直接命中情况下,若防护目标仅靠单一的隔冲耗能器材本身,难以达到所要求的隔离冲击效果时,则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构筑立体综合防护体系,采取多层设防、层层耗散才是最佳的抗冲击震动防护策略。
当前,深钻地、大当量、精确制导成为进攻武器打击的突出特点,由此带来的爆炸冲击震动威胁越发严峻。人们发展出近程拦截、表面遮弹、深挖深藏等各类对策,目的都是使武器爆炸点尽可能远离受保护的目标。就爆炸冲击震动防护结构来说,也相应提出了将工程防护措施和隔冲耗能措施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武器爆炸造成的冲击震动危害。
专家简介:董宏晓,某研究所总工程师、震动防护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谢清粮 梁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