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灰褐色,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呈波浪形,有白色条纹,环状纹不明显,肾状纹前部呈白色,后部呈黑色,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的斜纹,自翅基部向外缘还有1条白纹。后翅白色,外缘暗褐色。卵半球形,直径约0.5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孵化前呈紫黑色,表面有纵横脊纹,数十至上百粒集成卵块,外覆黄白色鳞毛。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蛹长15-20毫米,圆筒形,红褐色,尾部有一对短刺。 二、危害特点: 以幼虫咬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为害,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纱透明状,也有吐丝下垂随风飘散的习性;3龄以上幼虫有明显的假死性;4龄幼虫食量剧增,进入暴食阶段,咬食叶片,仅留主脉,占全幼虫期总食量的90%以上,当食料不足时有成群迁移的习性。在包心椰菜上,幼虫还可钻入叶球内危害,把内部吃空,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使之降低乃至失去商品价值。末龄幼虫入土筑一椭圆形土室化蛹。 三、发生与环境关系: 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害虫,其生长发育最适宜温、湿度条件为温度28-30℃,相对湿度75%-85%。38℃以上高温和冬季低温,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都不利。当土壤湿度过低,含水量在20%以下时,不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1-2龄幼虫如遇暴风雨则大量死亡。蛹期大雨,田间积水也不利于羽化。田间水肥好,作物生长茂盛的田块,虫口密度往往较大。 在我国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福建6-9代。幼虫由于取食不同食料,发育参差不齐,造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华北大部分地区以蛹越冬,少数以老熟幼虫入土作室越冬;在华南地区无滞育现象,终年繁殖;有时在长江以北地区不能越冬,属单性迁飞害虫。在黄淮地区,2-4代幼虫发生在6-8月下旬,7-9月为害严重。斜纹夜蛾成虫终日均能羽化,以下午6-9时为最多。羽化后白天潜伏于作物下部、枯叶或土壤间隙内,夜晚外出活动,取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然后才能交尾产卵,未取食者只能产数粒。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翻犁空闲田,铲除田边杂草。在幼虫入土化蛹高峰期,结合农事操作进行中耕灭蛹,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在斜纹夜蛾化蛹期,结合抗旱进行灌溉,可以淹死大部分虫蛹,降低基数。在产卵高峰期至初孵期,采取人工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为害叶片,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合理安排种植茬口,避免斜纹夜蛾寄主作物连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与水稻轮作。 2.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杨树枝把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掌握在卵块孵化到3龄幼虫前喷洒药剂防治,此期幼虫正群集叶背面为害,尚未分散且抗药性低,药剂防效高。由于斜纹夜蛾白天不活动,所以喷药应在午后和傍晚进行。常用的药剂有: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甲萘威乳油2000-2500倍液;97%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0-2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500-1000倍液,每亩50-75kg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10天1次,连用2—3次。 编辑:范璐维

[原创]玉米斜纹夜蛾

图文简介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为间歇性大暴发的杂食性食叶害虫,几乎遍及各省区,可为害99科200余种植物,最喜食植物90余种。主要为害玉米、棉花、烟草、水稻、高粱、豆类和蔬菜等。幼虫以食叶为主,也食害花、果嫩枝。虫口密度高时全田吃成光秆,成群迁移,造成大面积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