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别与危害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或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我国茎基腐病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玉米茎腐病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致根茎腐烂并向地上茎基部发展而表现出多种症状。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 叶片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青枯、黄枯和黄青枯,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典型症状)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水烫状;黄枯型(慢死型)叶片变黄枯死,多见于抗病品种,茎基部软腐;湿腐型植株下部叶片枯死,上部仍然青枝绿叶。 茎部症状: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不规则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穗轴柔软,不易掰离,籽粒干瘦,脱粒苦难。 玉米抽雄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爆发成灾;栽植过密,排水不良,虫害雹伤等都易加重病情;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2.病害循环 初侵染 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病原菌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种子也可携带病原菌。 传播 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 侵入与发病 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和茎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而萎蔫,最终导致叶片呈黄枯和青枯、茎基缢缩、果穗倒挂、整株枯死。一般低温、低湿条件下禾谷镰孢侵染,而高湿有利腐霉菌侵染。 3.发病条件 ①雨量 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②植株生育阶段 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很少发生茎枯病,这是由于植株在这一生长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植株抗性下降,遇到较好的发病条件,就大量发病。③连作的玉米地发病重。这是由于在连作的条件下,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④一般早播或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晚熟品种可延缓或减轻发病。 4.防治办法: (1)种子处理。种衣剂包衣,因为种衣剂中含有杀菌成分及微量元素,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如北京德农郑单958、农大108等。 (3)适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收获后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4)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培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及时排出田间积水。 (5)增施肥料。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纯氮13~15公斤,硫酸钾8~10公斤,加强营养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6)药剂防治。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编辑:范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