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出苗后至拔节前称为苗期。苗期管理的中心的任务是保全苗,促壮苗。具体措施有:旱中耕除草保墒。莜麦苗期生长迅速,耗水量大,加之苗期所处气候,土壤干旱,杂草与莜麦争夺早期水分、养分。因此,中耕除草要掌握“除早、除小、除净”的原则,将杂草消灭在萌动初期,并保好墒情。从出苗到拔节初期视苗情进行2~3次,具体掌握干锄浅、湿锄深的原则。 莜麦开始分蘖标志着内部幼穗开始分化,到拔节期开始进入旺盛生长,直至抽穗期称为莜麦的生育期。这一阶段对水肥的要求迫切。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如下: (1)早追肥。追肥能提高穗树,减少空铃率,增加穗粒数。旱地或化肥较少时,可在分蘖期结合深耕追一次肥 。水肥条件好的可在分蘖、拔节后孕穗前分两次追入。追肥量的分配应“前重后轻”,即第一次追肥亩用量10~15kg,第二次7.5~10kg。旱地追肥最好在降水前后,水地追肥应结合灌水,以便充分发挥肥效。 (2)中耕。莜麦根系有前期深扎后期浅铺的特点。为促进深扎,宜在分蘖期深中耕。这样可以避免根系过早浅铺,增加抗旱能力,并能增强抗到和防早衰。水地在分蘖期追肥灌水后也应及早深耕破除板结,促进新根发生和深扎。 (3)灌水。莜麦中期生长需水多,有条件的可在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浇好三水,并做到饱浇蘖水,晚浇拔节水,早浇孕穗水。孕穗期浇水应提前至旗叶刚出现期进行,水量不宜过大。 抽穗成熟期: 抽穗至成熟时莜麦籽粒形成及灌浆成熟期,经历40天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营养器官已全部形成并定型。田间管理的目的是促进莜麦多成粒成大粒。据研究,籽粒中干物质的累积90%是抽穗后功能叶片(尤其是旗叶和倒二叶)等绿色器官光合产物积累的,仅有10%左右自抽穗前茎叶等器官贮存转运而来。因此采用栽培措施延长功能叶片的功能期,并提高光合效率,对多成粒、成大粒起着决定性作用。 2、莜麦生育后期的管理措施 (1)浇水。 灌浆期浇水对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想自立运转有利。但浇水量不宜过大,防止因浇水造成倒伏减产。 (2)根外喷肥。 磷、钾肥对活跃代谢促进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和提早成熟有重要作用。抽穗前或开花后亩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2%的过磷酸钙澄清的水溶液50~75kg根外喷雾,可提高粒重。抽穗期明显缺氮,叶片呈淡黄色的莜麦田,根外喷磷、钾肥的同时,加入适量的尿素(亩用量0.5~1kg)同喷,可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这类麦田单喷尿素水溶液效果也很好。 3、病虫害的防止 防治地下害虫可用0.3%菲醒或拌种霜拌种,同时用5%的七氧粉煮制毒谷或毒土随种播入土壤。 莜麦红叶病是影响莜麦产量的最主要病害,一般减产30%~50%,严重时颗粒无收。红叶病由蚜虫传播小麦黄矮病毒引起,是一种病毒性病害。 因此,防止红叶病的关键是防治蚜虫。防治蚜虫可用:初发期用25%吡蚜酮WP20g/亩;在蚜虫始盛发期喷雾使用1.5%除虫菊素EC120ml/亩喷雾,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40ml/亩,或0.3%苦参碱133ml/亩。 三、适期收获 莜麦穗部不同部位小穗间、同一小穗不同粒位间的籽粒成不极不一致。收获太早,大部分籽粒尚未成熟,籽粒批售产量低。收获台湾,成熟过度的籽粒又会落粒减产。收获的适宜时间是3/4的小穗籽粒已成熟时应抓紧时间收获。全田成熟不一致时,应熟一片收一片,以减少产量的损失。 编辑:李敏

[原创]莜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三)

图文简介

莜麦又叫燕麦,属普通燕麦中的裸粒类型,是我国高寒山区的一种古老农作物,也是当地重要的粮食、饲料和饲草作物。下面介绍莜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中田间管理和收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