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田间管理 1、间苗  间苗是简单易行但不可忽视的措施。通过问苗,可以保证合理密度,调节植株田间配置,为建立高产大豆群体打下基础。间苗宜在大豆齐苗后,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间苗时,要按规定株距留苗,拔除弱苗、病苗和小苗,同时剔除苗眼杂草,并结合进行松土培根。 2、中耕  中耕主要指铲趟作业,目的在于消灭杂草,破除地面板结;中耕的另一目的是培土,起到防旱、保墒、提高地温的作用。中耕方式如下: (1)耙地除草 即出苗前后耙地,此法只适用于机械平播的地块。出苗前耙地,在豆苗幼根长2~3cm,子叶距地面3cm时进行。此时耙地的深度不能超过3cm。大豆出苗后,第一对真叶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耙地。此时豆苗抗耙力强,伤苗率3%~5%,耙地深度4cm。用链轨式拖拉机牵引钉齿耙,采用对角线或横向耙地(不可顺耙),选择晴天上午9时以后进行。 (2)趟蒙头土 此法限于垄作地块采用。当大豆子叶刚拱土,大部分子叶尚未展开时,用机引铲趟机趟地,将松土蒙在垄上,厚2cm。这样能消灭苗眼杂草,经过2~3d后苗仍可长出地面。 (3)铲前趟一犁 平作、垄作均可采用。这项措施在豆苗显行时进行,可起到消灭杂草、提高地温、松土、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 (4)中耕除草 在大豆生育期间进行2~3次。中耕之前先铲地,将行上杂草和苗眼杂草铲除。在豆苗出齐后1~2d后趟头遍地,趟地深度10~12cm。隔7~10d,铲、趟第二遍,趟地深度8~10cm。封垄之前铲、趟第三遍,趟地深度7~8cm。中耕除草的同时,也兼有培土的作用。培土有助于植株的抗倒和防止秋涝。铲趟作业的伤苗率应低于3%。 3、化学除草 目前应用的除草剂类型多,更新也快。一些土壤处理剂易光解、易挥发,喷药后要立即与土壤混合,可用钉齿耙耙地,耙深10cm,然后镇压。此项措施在早春干旱地区不宜采用。大豆草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氟乐灵(48%)乳剂播前土壤处理剂。于播种前5~7d施药,施药后2h内应及时混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以下时,每公顷用药O.9~1.65kg;有机质含量在3%~5%,每公顷用药1.65~2.1kg;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每公顷用药2.1~2.55kg。应注意施用过氟乐灵的地块,次年不宜种高粱、谷子,以免发生药害。如兼防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时,应先防阔叶杂草,后防禾本科杂草。喷药时应注意风向,以免危及邻地作物的安全。 赛克津(70%)可湿性粉剂于播种后出苗前施药。每公顷用药0.375~0.795kg。如使用50%可湿性粉剂.则用药量为0.525~1.125kg。稳杀得(35%)乳油出苗后为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而施用。当杂草2~3叶时喷施,每公顷用药0.45~0.75kg。当杂草长至4~6叶时,每公顷用药0.75~1.05 kg。喷液量与喷洒工具有关。当用人工背负喷雾器时,每公顷用液450~600kg。地面机械喷雾的每公顷用液量减至210~255 kg。飞机喷施,每公顷只需21~39 kg。 此外,10%禾草克乳油、12.5%盖草能乳油等也可照来防治禾本科杂草,每公顷用药量为0.75~1.05 kg。 出苗后为防治阔叶杂草,当杂草2~5叶时,每公顷用虎威l.05 kg,或杂草焚、达可尔1.05~1.5 kg喷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复配的除草剂,比如:豆乙微乳剂就是由氯嘧磺隆和乙草胺复配而成。60%的豆乙微乳剂(有效成分900g/h㎡)在播种后立即喷药,喷药量为750 kg/h㎡时,除草效果要显著好于单用50%乙草胺乳油的效果。 4、防治病虫害 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50g,均匀对人10㎏湿沙之后,撒于大豆田阃,防治蚜虫和红蜘蛛。在食心虫发蛾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制成秆熏蒸,防治食心虫。每公顷用药1500g,者用25%敌杀死乳油,每公顷300~450ml,如水450~600 kg喷施。用涕灭威颗粒剂防治胞囊线虫病,每公顷60 kg;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公顷30~90 kg,于播种前施于行内。用40%地乐胺乳油100~150倍液防治菟丝子,每公顷用药液300~450 kg,于大豆长出第4片叶以后(在此之前施,易发生药害),当菟丝子转株危害时喷施。 5、灌溉 大豆需水较多。当大豆叶水势为-1.2~1.6 MPa时,气孔关闭。当土壤水势小于15 KPa时,就应进行灌溉。土壤水势下降到-O.5Mpa时,大豆的根就会萎缩。于大豆盛花期至鼓粒期进行喷灌,并且每公顷追尿素37.5 kg、75 kg和150 kg,分别增产10.1%、14.3%和17.5%。大豆开花结荚期如能及时灌溉,一般可增产10%~20%。鼓粒前期缺水,影响子粒正常发育,减少荚数和粒数。鼓粒中、后期缺水,粒重明显降低。 灌溉方法因各地气候条件、栽培方式、水利设施等情况而定。喷灌效果好于沟灌,能节约用水40%~50%。沟灌叉优于畦灌。 苗期至分枝期土壤湿度以20%~23%为宜。如低于18%,需小水灌溉;开花至鼓粒期0~40 cm的土壤湿度以24%~27%(占田问持水量的85%以上)为宜,低于2l%(占田间持水量75%)应及时灌溉。播种前、后灌溉仍以沟灌为宜,以加大大水量,减少蒸发量,满足大豆出苗对水分的要求。 6、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生长调节剂有的能促进生长,有的能抑制生长,应根据大豆的长势选择适当的剂型。 2,3,5一三碘苯甲酸(TIBA),有抑制大豆营养生长、增花增粒、矮化壮秆和促进早熟的作用,增产幅度5%~15%。对于生长繁茂的晚熟品种效果更佳。初花期每公顷喷药45g,盛花期喷药75g。此药溶于醚、醇而不溶于水,药液配成2000~4000/umol/L,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 增产灵(4一碘苯氧乙酸),能促进大豆生长发育,为内吸剂,喷后6 h即为大豆所吸收,盛花期和结荚期喷施,浓度为200μmol/L。该药溶于酒精中,药液如发生沉淀,可加少量纯碱,促进其溶解。 矮壮素(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能使大豆缩短节间,茎秆粗壮,叶片加厚,叶色深绿,还可防止倒伏。于花期喷施,能抑制大豆徒长。喷药浓度0.125%~0.25%。 (六)收获 当大豆茎秆呈棕黄色,杂有少数棕杏黄色,有7%~10%的叶片尚未落尽时,是人工收获的适宜时期。当豆叶全部落尽,子粒已归圆时,是机械收获的适宜时期。如大豆面积过大,虽然豆叶尚未落尽,子粒变黄,开始归圆时是分段收获的适宜时期,但涝年或涝区不宜采用。 编辑:李敏

[原创]大豆栽培技术(十九)

图文简介

田间管理是大豆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田间管理,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促进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