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豆的形态特征 (一)根和根瘤 1、根 大豆根系由主根、支根、根毛组成。初生根由胚根发育而成,并进一步发育成主根。支根在发芽后3~7 d出现,根的生长一直延续到地上部分不再增长为止。在耕层深厚的土壤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达,根量的80%集中在5~20 cm土层内,主根在地表下lO cm以内比较粗壮,愈向下愈细,几乎与支根很难分辨,人土深度可达60~80 cm。支根是从主根中柱鞘分生出来的。一次支根先向四周水平伸展,远达30~40 cm,然后向下垂直生长。一次支根还再分生二三次支根。根毛是幼根表皮细胞外壁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根毛寿命短暂,大约几天更新一次。根毛密生使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一株约100 ㎡)。 2、根瘤 在大豆根生长过程中,土壤中原有的根瘤菌沿根毛或表皮细胞侵入,在被侵入的细胞内形成感染线,根瘤菌进入感染线中,感染线逐渐伸长,直达内皮层,根菌瘤也随之进入内皮层。在内皮层根菌瘤的后产物诱发细胞进行分裂,形成根瘤的原基。大约在侵入后l周,根瘤向表皮方向隆起,侵入后2周左右,皮层的最外层形成了根瘤的表皮,皮层的第2层成为根瘤的形成层,接着根瘤的周皮、厚壁组织层及维管束也相继分化出来。根瘤菌在根瘤中变成类菌体。根瘤细胞内形成豆血红蛋白,根瘤内部呈红色,此时根瘤开始具固氮能力。 3、固氮 类菌体具有固氮酶。固氮过程的第一步是由钼铁蛋白及铁蛋白组成的固氮酶系统吸收分子氮。氮(N2)被吸收后,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三价键被破坏,然后被氢化合成NH3。NH3与α一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并以这种形态参与代谢过程。大豆植株与根瘤菌之间是共生关系。大豆供给根瘤糖类,根瘤菌供给寄主氨基酸。有人估计,大豆光合产物的12%左右被根瘤菌所消耗。对于大豆根瘤固氮数量的估计差异很大。张宏等根据结瘤、不结瘤等位基因系的比较,用15N同位素等手段测得,一季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数量为96.75 kg/h㎡。这一数量为一季大豆需氮量的59.64%。一般地说,根瘤菌所固定的氮可供大豆一生需氮量的1/2~3/4。这说明,共生固氮是大豆的重要氮源,然而单靠根瘤菌固氮不能满足其需要。据研究,当幼苗第一对真叶时,已可能结根瘤,2周以后开始固氮。植物生长早期固氮较少,自开花后迅速增长,开花至子粒形成阶段固氮最多,约占总固氮量的80%,在接近成熟时固氮量下降。关于有效固氮作用能维持多久,目前尚无定论。大豆鼓粒期以后,大量养分向繁殖器官输送,因而使根瘤菌的活动党到抑制。 编辑:李敏

[原创]大豆栽培技术(三)

图文简介

大豆的根系为直根系,由主根、支根和根毛组成。支根和主根上生有较多的根瘤,主要分布在20厘米以上的土层中。根瘤丛生或单生,呈球状,坚硬,色泽鲜润,微带淡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