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设土壤水库“蓄水”模式 营造土壤水库工程,就是通过实施加固地埂,种植生物地埂、深耕深松耙耱、平田整地,培肥土壤及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通过土壤水库建设,土壤有机质从1%以下提高到1.5%,雨水入渗增加1倍,蒸发量40%,改土培肥可使作物增产30%~65%。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是指依靠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通过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耕作措施,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目前,国内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主要有:少耕、深松少耕、深松免耕、旋耕播种等。玉米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增产80~100kg/亩,径流量减少60%,蓄水量增加35%,土壤含水量提高1.25~5.7%,水分利用率提高25%,利用效率提高0.2~0.3lg/m3。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连续多年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示范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65个百分点,土壤容重降低0.38g/cm3,孔隙度提高11.5%,土壤含水提高2~3个百分点,增产15%左右,实现了培肥地力、玉米丰产的目的。 4、建设旱井(窖)“集水”模式 修建集雨场。在年降雨量350~400mm的地区,3~6亩的防渗集流面可以集雨灌溉15亩梯田。 建设蓄水设施。集流存贮设施有水窖、蓄水池,涝池和小水库等,以水窖为主。一般窖容30~60m3,与水窖相配套的设施主要有输水沟渠、沉沙地、拦污栅与进水暗管,压力设施和窖口井台等。 实施补灌。集雨主要为作物需水关键期或旱期的有限抗旱灌溉之用。一般生育期补灌1~2次,每次抗旱补灌10~15m3/亩。补灌方式有苗期点浇、坐水种、膜孔灌、沟灌等地表灌及滴灌、渗灌等。 实施效果:一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0%~40%;二是减轻旱灾损失,提高粮食产量;三是有利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编辑:李敏

[原创]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四)

图文简介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是以蓄水、保水、节水、管水、用水为核心内容,把工程、农艺、生物、化控及高新技术应用等措施融为一体,将土、水、光、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节水、高产、高效的农业体系,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其技术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